徐烽 作
千層蛋糕、曲奇餅干、戚風蛋糕……各式各樣在微博、微信平臺上銷售的私房甜品讓消費者應接不暇。“私人定做,無添加更安全,全部使用天然食材”,這些在自家制作的甜品,經過精美包裝后,在微信朋友圈上銷售。這樣全新的消費模式受到了許多年輕朋友的青睞,朋友圈里掀起了一陣私房美食風。
“私家烘焙”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新興行業,不少市民將自己的愛好發展成一門生意,銷售自己烘焙的蛋糕甜點。他們的制作地點大多設在自己家里。相對于商業店面,私家烘焙從原料的選擇、購買到成品的制作、銷售,微信商家的成本要低許多。但是,這些打著 “原料百分百放心”、“最正宗美味”招牌的蛋糕或甜品,他們到底在哪做?衛生狀況如何?食材是否合格?進貨渠道是否正規?有無營業執照?
經營者 微信曬圖引來訂單
近日,記者來到一家私房烘焙的大本營。這是一間排列有序、干凈整潔的居民樓。年輕媽媽阿珍正在廚房里忙著為客戶制作蛋糕。
阿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小女兒剛滿周歲。為了照顧好兩個孩子,她成了一名“全職媽媽”。“生完小孩后,一直在家,空閑時間比較多,加上自己也喜歡烘焙,常常制作一些小蛋糕、小餅干給寶寶吃。”阿珍向我們講述了起初做私房烘焙的緣由。每次她都會將制作好的小蛋糕拍照上傳朋友圈,引來好友的好評。漸漸地,她萌生經營私房烘焙的念頭。
“經過幾個月的運營,現在的她一天能賣出大小蛋糕20多個。”說到自己烘焙蛋糕受歡迎的原因,阿珍告訴記者,這是由于蛋糕所用的原料都是選用純天然脫脂動物奶油、進口乳酪,水果都是根據當天需求去市場采購,自家小寶也在吃。食品安全、原料新鮮、口感美味,做出來的蛋糕自然就受歡迎了。 連日來,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經營“私人烘焙”的微店多數是有空閑的“全職媽媽”。
消費者 私房烘焙褒貶不一
這些私房烘焙真的“靠譜”嗎?不少群眾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平時上班忙,有時候突然想吃小蛋糕了,一個信息就可以送貨上門,方便又快捷。”林小姐是80后上班族,對于時下流行的微信烘焙,林小姐表示贊賞。
“這些在微信上賣的甜品,沒有生產許可證,也沒有標明保質期。出了問題也不好追責,遇到糾紛也不好維權,寧可麻煩些到店里購買”。一位在門店購買面包的阿姨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反式脂肪酸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相比之下,動物黃油和奶油使用起來安全可靠,但成本比植物的貴。”高中生小欣向記者吐露了她的憂慮,雖然微信上的圖片看上去很誘人,但很擔心他們的蛋糕為了節約成本使用氫化植物油制作的黃油和奶油。
監管部門 微店賣食品應取得資質
記者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朋友圈”里的銷售屬于個人行為,這些美食微商幾乎都是無證經營。通過微信進行銷售的虛擬店家,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未出臺,這類專賣食品的朋友圈微店暫時都還處于無監管的“真空”地帶。
市食藥監局食品流通監管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微信“朋友圈”開微店營利,應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備案憑證。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銷售食品,商家都應該按相關規定進行經營。“標準的蛋糕生產有一整套行業規范,但微店經營食品可能存在空氣濕度不足,消毒設施不齊全等衛生問題。”該負責人說,大多私房烘焙就是利用自己的廚房內的設施設備進行加工,沒有相應的加工設施、冷藏設施,存在部分原料過期、使用不規范等問題。萬一出現食品安全事件,由于沒有消費憑據,其后期維權也會比較困難。
市食藥監局食品流通監管科相關負責人同時建議消費者,通過微信購買這類私人烘焙產品時也要謹慎對待,盡量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放心食品,取得消費憑證,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見習記者 趙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