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豐富司法為民舉措,拉近法院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讓司法更加公開透明,更加便民利民?近年來,連城縣法院結合自身實際,依托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建立起了智能化訴訟服務、數字化審務管理以及網絡化執行聯動三大平臺,近日,記者走進連城法院,體驗了“互聯網+”給群眾帶來的便利,以及在提高審執質效,拉近院群距離的作用。
訴訟服務智能化
9月21日,記者拿起手機,通過百度輸入“@連城法院”,幾秒鐘后一個網上法院就呈現在面前。“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輕松獲取訴訟指南、失信被執行人查詢等司法服務,還能網上預約立案。”縣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負責人陳裕賢告訴記者。
在大廳,記者遇上一位前來立案的群眾羅某,在福州打工的連城人羅某說:“9月初,我打電話到法院咨詢起訴的事,得知可以網上預約,于是在法官的指導下,登錄網站,通過律師服務功能,試著將雙方基本情況、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和證據等內容填寫好,用手機發出申請,2天后就得到回復了,補充了一些材料。”
日前,回到連城的羅某帶著準備齊全的訴訟材料來到法院,不到20分鐘就順利立案了,訴訟服務的智能化解決了當事人因為能不能立案、訴訟材料不全等原因而來回奔波的問題,法院的司法資源也得到了優化配置。
該院還開通了官方網站,“法豸連城”新浪微博、微信等平臺,群眾通過這些“微平臺”可以查詢開庭信息、觀看庭審直播、查詢裁判文書等內容,還能和法官們互動,獲取更為全面的司法服務。
如果沒有關注這些“微平臺”也沒關系,陳裕賢說:“法院已運用二維碼生成器將訴訟須知、舉證指導書、申請執行書、起訴狀范文樣本等16項訴訟服務內容轉化為16個二維碼小方塊,置于訴訟服務大廳、法庭場所、宣傳欄等處,當事人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即可輕松獲取。”
審務管理數字化
7月14日,連城法院第七法庭,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正在審理中。
與法庭相隔幾米的一間辦公室里,一名審務督察員正在使用“數字化”庭審督察平臺對這起案件的審理過程進行督察。從庭前準備到庭中審理再到庭審結束,督察員全神貫注地關注著法官及書記員的每項操作、每個庭審環節,涉及庭審著裝、審判用具擺放、法槌使用、庭審紀律、庭審記錄等方方面面。
“對督查中發現庭審禮儀、庭審程序、庭審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和不足,我們將在院務會上予以通報并要求各部門對照查擺,通過內部督查的方式,提高法官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進一步改進司法作風和形象。”該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鄧興沿表示。
該院還將數字化審務管理模式向基層法庭延伸,先后在新泉、姑田兩個人民法庭建立科技法庭,安裝數字化審務管理系統,為基層法庭審務管理配備了千里眼,可進行遠程庭審督查,實現立案、信訪、訴前調解等活動實時看得見,促使作為窗口部門的基層法庭各項司法活動更為規范。
目前,該院已通過該平臺進行督查89次,整改問題7次,法官庭審責任意識、司法為民意識有了明顯提高,法官駕馭庭審能力得到加強,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執行聯動網絡化
據了解,法院執行的措施多不多,案件標的能不能盡快執行到位,是當事人時刻關心的問題。
2012年以來,連城縣法院先后投入資金300余萬元,構建起了網絡化執行聯動平臺。先是配備了2臺云集群手持終端與5臺4G移動終端,執行法官在外出辦案可通過4G網絡將辦案的音視頻信息回傳到信息集控中心,實現執行現場與指揮中心全方位聯動,形成內部指導與督查的聯動網絡,提升執行效率,促進執法公正。
在外部執行聯動網絡的建設上,法院先是開通12368服務短信平臺,將審判、執行節點發送給案件當事人,方便當事人了解案件情況,提高審判執行的公開性。去年又建立點對點的執行查控系統,除了與29家銀行聯動外,還建立與公安、國土、住建等協助單位的聯動大網,實現對失信被執行人信用懲戒,滿足新形勢下“互聯網時代”的司法需求。(記者 傅曉君 通訊員 羅立軍 李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