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弱的身板,不敢輕易摘下的口罩,習慣往下看的眼神……他的名字叫張浩,今年剛滿13歲,本該上初中的他因查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只能到福州接受治療。醫生曾表示他的病有很大幾率治愈,但是突發的腦白癥狀讓他重返課堂的夢想越來越遙遠。
醫生悄悄寫下“惡性腫瘤”
一年前,還有兩天就要參加小升初考試,家住龍巖市永定縣的張浩被發現脖子上有腫塊凸起,而且持續高燒不退。龍巖市第一醫院的醫生懷疑張浩患上了惡性淋巴腫瘤。“醫生看他太小,還不敢當面告訴他,只在本子上寫了‘惡性腫瘤’給他爸爸看。”張浩的母親戴女士回憶,他們一刻不敢耽擱,連夜趕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通過活體組織檢驗,張浩被確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
7個療程中,張浩的情況一直在好轉,主治醫生對張浩的康復很有信心。可就在本月10日,張浩出現了腦白癥狀,腦部白細胞的指數異常高,達到了5400,而正常的指數是在0到8之間。如今,半年之后重回課堂的計劃被打亂,張浩的父母正盤算著帶他轉院去北京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債臺高筑也不放棄治療
“去北京至少還要花50萬。”戴女士說,北京的醫生建議骨髓移植,需要巨額費用。一年來,張浩的治療已經花費了50多萬,家中早已債臺高筑。
張浩的父親在建筑工地上班,母親在家接點零活,收入本就微薄。與張浩感情要好的姐姐幾乎要放棄今年的高考,輟學去賺錢給弟弟治病。一家四口的生活與張浩的治療重擔都壓在了爸爸一個人肩上。
得知張浩的病情和后續的醫療費用,一家人再次陷入了困境。“太突然了,短時間內我們真的拿不出錢去北京治療。”戴女士說,“我們本不愿驚動他人,但真的走投無路了。”
期盼重回課堂
一年的治療讓張浩體重驟降,155厘米的身高,體重卻不到35公斤。他的右手臂插著剛換的PICC管,雙手的淤青和針孔清晰可見。每天早晚,張浩都要從出租屋來到協和醫院掛點滴,一掛就是好幾個小時。
戴女士說,由于治療要求,張浩已經有半年沒有碰過食用油了,平常只能喝粥。免疫力下降使張浩很容易感染上其他并發癥。“有一次只是吃了兩片魚肉,張浩的血淀粉酶就飆升了,一連治療10天。”盡管事情過了5個月,戴女士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與焦急的家人相比,張浩顯得很沉穩。他告訴記者,自己平日喜歡看書,這些書是小學同學寄給他的初中課本,還附上了筆記。“他老早就想回去讀書了。”戴女士說,其實張浩的心理壓力很大,但他不愿讓太多人知道他的病情,更不愿意給家人帶來麻煩。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愿意幫助張浩實現重回課堂的愿望,請聯系本報黨報熱線83751111或張浩的母親戴建蘭15160694855,或匯款到9090411010100100378461(戶名:張浩,開戶網點:永定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鳳城信用社)。(記者 莫思予 實習生 蔣雅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