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平縣中山千年古鎮素有“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之說,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每年春節鬧燈,場面盛大,熱鬧非凡,成為當地一大特色景觀。宮廷花燈花樣繁多,且工序復雜,每盞花燈價格也不菲。
圖為中山鎮老城村洪師傅夫婦正忙著趕制花燈。
辭年與拜年
在新羅區萬安鎮,有辭年拜年的習俗,以大年三十為界,年前為辭,年后稱拜。辭年重總結,拜年重祝福。從臘月開始,舂了糍粑,殺了年豬,抓好年魚,辭年和拜年就拉開了序幕。
辭年
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還要挑好時辰,由長輩召集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廳下敬祖公。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從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之用。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具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然后,洗澡、穿新衣裳。
到了傍晚,各家晚輩便要到親房家“辭年”,三五成群的孩子手拿燈籠、提包,穿梭于各大巷小弄、挨家挨戶辭年,家家戶戶早已將瓜子、花生、糖果、鞭炮等各類食、用品備好,敞開大門等待孩子前來辭年。其間,逢見長輩便說,“一年辛苦了,晚上酒要多喝兩杯。”遇到平輩便說,“大大過年,晚上要陪叔叔、伯伯(長輩)酒喝醉來”。吃團圓飯時,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表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倒酒,將酒灑地,然后才開始吃飯。席間,小孩吃雞腿,老人吃雞屁股,讀書人吃雞翅,以示尊老敬幼,展翅高飛。
連城縣廟前鎮坪頭村羅維英等婦女在加工當地傳統美食芋仔粄
正月初六,連城縣廟前鎮坪頭村羅維英等婦女在加工當地傳統美食芋仔粄,作為款待親戚朋友的主食。芋仔粄由芋艿和薯粉、米粉等加工而成,吃起來滑爽香嫩,是連南鄉村過年與年糕同等重要的美食。富裕起來的廟前鎮群眾弘揚傳統風味,芋仔粄等美食又回到了新春宴席。
拜年
在萬安,正月初一拜年,最重要的過程就是敬新年茶。那天,男人起床穿戴整齊洗漱完畢后,便畢恭畢敬地在神龕前的香案上,點上蠟燭,燃三炷香,先對四方作揖。禮畢,緊接著拿起早就準備好的鞭炮到家門口燃放。
這期間,女人忙著在廚房里準備早餐。萬安境內素有食齋的習俗,據說已持續了幾百年。早餐一般是以炒米花為主,放入桔餅、冬瓜糖等,以開水沖泡。
吃完早餐,晚輩便要給長輩拜年。家人將糖、桔餅、冬瓜糖放入泡好的茶杯中,晚輩用茶盤端著到親房家中,見到長輩便請他們喝茶,以示一年吉吉利利,日子甜甜美美。
連城廟前:紅龍纏柱舞新春
每年正月期間,在連城縣廟前鎮,當地村民都用傳統民俗活動——紅龍纏柱迎接新年的到來。
隨著鑼鼓聲響起,30多位村民身著緊身紅裝,舞動紅龍,在5個龍珠的引領下,時而騰挪撲閃,時而龍珠相逗,在上下廳堂的4根柱頭間走倒“8”字形,從左到右分別纏柱身,伴以六件鑼鼓組成“蘇州鑼鼓”的神韻節奏擊樂,既健身又營造春節吉祥喜慶的濃厚氛圍。
據《連城客家節慶民俗文化》史料記載,紅龍纏柱是連城縣廟前鎮群眾春節民間娛樂活動的一種舞蹈形式,傳說由當地江氏十四世祖初創,至今有200多年歷史。采用武術“六九拳”或少林拳術“四平步”為龍頭的舞步,用武術棍棒的“四勾撥”為龍珠的舞步,形成珠逗龍、龍搶珠、戲珠、藏珠、找珠、纏柱等舞姿,融武術、舞蹈、音樂于一體,成為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