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召開的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強調,以強村富民、塑形鑄魂為方向,深入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進入新時代,伴隨著鄉村面貌的日新月異和物質條件的顯著改善,文明鄉風被提到空前的高度。
近年來,福建各地以城鄉融合創建為路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深化移風易俗、傳承傳統文化、涵育文明新風,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文明鄉風建設新路徑。
如今,八閩大地上,文明新風勁吹,鄉風建設呈現出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生動景象。
一
“真情無價”“做雷鋒一樣的人”“父恩母愛千秋難忘 尊老敬老萬代流芳”……漫步在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村道兩旁、農家院墻上,一句句弘揚美德、倡導和諧的文明標語不時映入眼簾。這里村容整潔、民風淳樸,村民和諧相處,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處處透著崇德向善的文明底色。
誰能想到,曾經的半山村,村民隨手丟垃圾屢見不鮮,賭博風氣盛行。10年前,退役軍人林上斗返鄉擔任村支書,帶領村“兩委”耐心調解鄰里糾紛、化解家庭矛盾,重拳整治賭博歪風,并大力倡導“誠實為人、誠信做事、誠心相待”的“三誠”文化,推動村民觀念更新,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文明鄉風深入人心。
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也是泉州市鯉城區浮橋街道鄉風轉變的關鍵。
地處城鄉接合部,閩南傳統習俗根深蒂固,讓浮橋街道長期面臨祭祀煩瑣、紅白事鋪張、公共空間占用、噪聲擾民等治理難題。對此,浮橋街道成立移風易俗工作小組,通過黨員“認領任務+帶頭示范”,從治喪合并、遷墳安置到祭祀改革,黨員始終站在一線做群眾工作,用“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
針對“公媽廳”分散、治喪擾民問題,街道以延陵社區為試點,發動黨員帶頭協調,引導群眾投資560萬元,將28座分散的“公媽廳”合并為1座集中治喪場所,同步推行文明治喪“24小時介入機制”,組建紅白理事會專班,第一時間上門勸導,實現“集中辦喪不擾民”。在基層治理方面,打造“紅色小區”黨建典型,依托“為鯉加分”文明實踐積分平臺,將移風易俗納入積分體系,居民參與簡辦紅白事、志愿服務可兌換生活用品,形成“小積分撬動大文明”的治理格局。
培樹文明鄉風,不能僅靠村民自覺,更需有組織的規范引導。盤點全省各地文明鄉風建設的優秀創新案例,一個鮮明的共性躍然眼前:黨建引領是保障,堅強的基層黨組織在重塑文明鄉村風尚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二
午后陽光斜照,宗祠大廳里坐滿了人,返鄉鄉賢帶來的“知識改變人生”主題講座,吸引上百名村民到場聆聽——今年春節期間,安溪縣感德鎮霞春村洋美宗祠化身課堂,傳遞崇文重教理念,贏得廣泛贊譽。
行走八閩鄉村,可見一座座宗祠散落其間。這些承載著鄉愁記憶、凝聚著血脈親情的獨特文化空間,如何在文明鄉風建設和鄉村治理中煥發新生?泉州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
作為全國農村移風易俗工作試點市,泉州擁有宗祠約5000座。近年來,當地創新探索宗祠活化利用,以“四個轉化”推動傳統宗祠的現代轉型:將祠堂空間拓展為鄉村文化禮堂,將族規宗法轉化為現代村規民約,將祭祀功能轉化為文明新風陣地,將光宗耀祖觀念引導為樂善好施的公益文化;拓展宗祠功能、培育骨干力量、豐富活動內涵,顯著提升移風易俗工作的覆蓋面、滲透力與實效性。
在泉州,每年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文藝會演、曲藝表演、情景劇、微電影展播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各祠堂輪番開展。有些較大的宗祠還開辟出百姓書房空間,發展成研學基地、非遺傳承基地、歷史紀念館等,成為教育后人、倡導公序良俗的陣地。
活化祠堂載體,弘揚文明新風,泉州的做法獲評全國移風易俗優秀創新案例。
同樣因地制宜、用好地方特色資源,南平武夷山市傳承朱子婚禮文化、扎實推進移風易俗的探索也入選了全國移風易俗優秀創新案例。
武夷山市五夫鎮是朱熹故里,朱熹在此成家立業,生活了近50年。朱子婚禮在五夫鎮盛行數百年,至今每年都舉辦10多場次的朱子婚禮,已然形成獨特風俗。
依托朱子文化發源地優勢,武夷山市以全國婚俗改革試點為契機,創新活化非遺項目“朱子婚禮”,推進婚嫁領域移風易俗:提煉《朱子家禮》核心儀軌,按照與時俱進、簡化簡約原則,編定七環節簡約流程及酒店、公園、居家三版現代場景腳本,滿足不同新人對婚禮場景的需求。該市還倡導以武夷特產茶禮取代高額彩禮,較大程度減輕婚嫁負擔,并連續舉辦朱子婚禮大典、“山盟海誓·夷見鐘情”、“山盟海誓·愛在武夷”等主題集體婚禮,既讓新人們深刻感受到婚姻的神圣,也充分體現婚事儉辦的婚俗文明。
武夷山市委文明辦公布的數據顯示,以“重家禮輕彩禮”重塑婚俗觀后,當地婚慶支出降低75%,低彩禮率達95%,實現文化傳承與移風易俗雙贏。同時,以朱子婚禮為主題的體驗項目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體驗和打卡,已成為五夫鎮著名民俗文化品牌。
三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強調,著力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進以文化人工作,加強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活化利用,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建設文明鄉風,貴在因勢利導,不能“只破不立”或簡單“一刀切”,既要破除陳規陋習,也需同步加強優質文化供給,以優質文化之力激揚正氣、滋養新風。
展開福建和美鄉村新畫卷,文化元素多彩繽紛。
廈門市翔安區構建“群眾點單—專家配餐—實踐轉化”閉環體系,以“現場加會場”“講理又講技”等形式,把黨的創新理論、惠民政策、文化賦能、致富技能等“干貨”轉化成為人人聽得進、學得懂的“真經”,探索出一條“講理論促思想扎根、講技能促能力提升、講文明促鄉風涵養”三位一體實踐路徑。
漳州市長泰區巖溪鎮珪后村推崇“忠、義、勇、孝、賢”文化,評選“孝子”“賢媳”,該村葉氏宗祠“追遠堂”鼓勵生男生女均可參與“點燈”儀式,有力破除重男輕女陋習;龍海區東園鎮厚境村作為曾子后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探索“傳統文化賦能鄉村建設”路徑,建設曾子文化講堂,提倡“不修廟宇修學堂”,將孝老敬親、鄰里和睦、勤儉持家等文明風尚融入日常。
永泰縣嵩口古鎮對古厝、古街進行針灸式改造,打造詩社與書屋、民俗博物館等文化空間,塑造“李梅文化節”等活動品牌,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文明建設的深度融合。
寧化縣推出“文明實踐趕大集”活動,把健康義診、政策宣講、便民服務、文化展演等融入鄉村集市,讓“文明實踐集市”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惠民日”“學習日”“歡樂日”,在豐富鄉村生活中推動移風易俗;尤溪縣選派文化特派員到村駐點幫扶,推行“量化式”工作任務,實施“滴灌式”項目服務,使基層文化服務更有針對性、基層文化治理更具實效性。
……
守護文化根脈,豐富文化供給,煥發鄉村活力。八閩各地正以春風化雨的方式,讓思想扎根、文化潤心、文明成風,為和美鄉村注入持久動力。
成風化俗,非一日之功。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筑基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我省將總結推廣各地文明鄉風建設的經驗成效,以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為抓手,匯聚各方力量,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培樹文明鄉風,努力讓“文明有象”的和美鄉村遍布八閩大地。(福建日報記者 林清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霞浦足球少年首秀國際綠茵場2025-07-09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