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澤紅亮誘人,老姜與麻油纏綿出琥珀色的湯汁,飄出醇厚濃郁的香氣……”在南安市洪梅鎮姜母鴨技藝傳承人黃源結的匠心制作下,一份地道的姜母鴨便做成了。姜的辛香與鴨肉的脂香、鹵香交融。香氣彌漫開來,令人垂涎欲滴。
近日,記者從洪梅鎮政府獲悉,該鎮通過創新“企業+種養殖戶”的發展模式,讓姜母鴨的香氣飄出廚房,銷往全國,帶動當地種養殖戶增收致富。
三代傳承秘制煮出地道風味姜母鴨
近日,記者來到黃源結家中,只見他將清洗干凈的老姜切成片,放在電子秤過稱后,便將姜片平鋪在燉鍋底。緊接著,黃源結又放入準備好的芝麻香油、米酒等調料,將處理好的鮮鴨放在燉鍋上。
想做出地道的姜母鴨,材料上不能馬虎。黃源結告訴記者,每批次的老姜,他們都要試吃,確保老姜的辣度符合標準。每一鍋姜母鴨的制作,除了火候要掌握好外,所有的原材料都要精準到克。
“平時好友想吃,我都會邀請他們來家里,現場煮給他們吃。其他客戶需要外煮的,我們則有一批師傅在生產車間進行制作。好多老客戶只認我們這款姜母鴨口感。”在黃源結的講解期間,歷經40多分鐘的熬制與操作,一道鍋氣十足、香噴噴的姜母鴨便新鮮出爐了。
據黃源結介紹,他從記事起,家里人就會做姜母鴨了,而且很受歡迎。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他對這道菜更是情有獨鐘。長大后,黃源結在傳承祖輩的秘制做法外,還通過不斷探索,并結合現代科技,摸索出一套數字化、規范化的姜母鴨做法。“依靠這套數字化、規劃范的手冊操作,即使是沒有經驗的新手,也能做出香氣四溢的姜母鴨。”
隨著名氣漸漸打響,客戶不斷增多,黃源結也將姜母鴨家庭作坊升級到企業車間。在他的教授下,企業新增了8名熟練掌握黃氏姜母鴨秘法的師傅。后來應客戶要求,他們還開了一家名為“宋元拾味”的姜母鴨店。
在黃源結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他創辦的位于三梅村的福建譽名肴食品有限公司。在無菌車間里,黃源結指著一排排擺放整齊的爐灶和燉鍋笑著說,現在很多人慕名到他們這里“取經”,學習制作姜母鴨。
“姜母鴨要好吃,除匠心制作工藝外,原材料也是非常苛刻。在洪梅鎮鄉村振興辦的推薦下,我們實地走訪了本土多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后面選擇了山溪村的姜和霞峰村的正番鴨。”黃源結企業生產的姜母鴨能夠如此美味,離不開對高品質原材料的孜孜追求。
他告訴記者,洪梅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環境,境內水庫水質清澈,生態優良。一方水土養一方鴨,正是老家的優質山水,賦予鴨子別具一格的口感,以其為食材制作的姜母鴨,更契合大眾口味,深受食客喜愛。
創新發展模式打造鄉村振興特色產業鏈
為什么洪梅鎮的姜、正番鴨做出的姜母鴨能夠得到大家的青睞呢?記者來到洪梅鎮山溪村的福桂家庭農場。在加洋水庫邊上,50多畝的姜苗長得郁郁蔥蔥。4名村民正在姜田里除草、鋪蓋草葉……
家庭農場負責人鄭偉平說,在南安市農業農村局和洪梅鎮鄉村振興辦的大力支持下,他盤活流轉了山溪村140多畝土地,種植了50多畝姜。“我們的姜在種植過程中,都是采用人工除草,沒有噴灑除草劑,姜的辣度也適合制作姜母鴨。”
離開山溪村,記者來到了位于洪梅鎮霞峰村的南安順隆種養專業合作社。這里環境優美,綠水青山,在石頭山水庫邊上,1萬多只放養正番鴨或在樹下乘涼,或在水中戲水,山間不時傳來“嘎嘎嘎”的叫聲。63歲的老人許烏扁正在山林中巡查,不時用水管給水盆加水。
“我們的正番鴨都是采用林下放養式,生態環保,制作出來的姜母鴨符合企業高品質要求和大眾口味。”合作社負責人許就來以前在廈門做生意,后來返鄉做起了種養殖業。在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他們的正番鴨一年可產出10萬只,現在這一批是1萬多只。“今年恰逢生意不景氣,鴨子大量滯銷,價格低迷。洪梅鎮政府幫我們牽線搭橋,將合作社的鴨子推介給了企業,解決了鴨子銷售難題。”
“由于原材料都是本土的,我們嚴格執行每日現宰本地番鴨,搭配當季老姜,當日制作姜母鴨,確保原材料的新鮮和姜母鴨的地道口味。”黃源結說。
記者了解到,洪梅鎮這種創新“企業+種養殖戶”的發展模式,帶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鄉村振興產業鏈。此次共整合了山溪村的老姜和霞峰村的正番鴨等資源,拉動該鎮有關種養殖戶發家致富;通過鄉鎮種養殖戶與轄區企業達成保價直供合作,銷售單價較傳統批發渠道提升15%—20%,產品銷售周期得到大幅度壓縮。此外,得益于產地與企業的近距離聯動,運輸成本降低30%,配送時效提升60%,既減少了中間物流損耗,又確保原材料當日直達加工車間,實現產值增長與品質保障的雙贏。(記者 黃俊濤 李想 通訊員 尤俊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