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煌(資料圖)
張善從(資料圖)
核心提示
神八1日晨順利奔赴太空,開始與天宮一號的浪漫約會。促成這場浪漫之旅的功臣中,有多位福建航天專家,其中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鄭永煌和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善從都是福建德化人。他們都很年輕,鄭永煌42歲、張善從35歲。雖然年輕,卻早已擔起大任,他們是中國航天人才年輕化的見證。
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鄭永煌:“前衛”的身份要保留到神十
記者與鄭永煌已經是老朋友,與天宮一號任務中一樣,他是神八任務指揮部質量控制組組長;與天宮一號發射時不同的是,他還兼任了神八任務逃逸分系統指揮,為仿真航天員護航。
他是產品質量的最后把關人
鄭永煌1969年8月出生于福建德化縣,從載人航天項目啟動之初,他就參與其中,可以說是與中國載人航天一起成長起來的少壯派航天專家。
他的能力從他屢次刷新的身份中可見端倪:記者在2005年神六發射赴現場采訪時,他是發射中心技術部二室主任、高級工程師;2008年神七發射時他已經是發射中心核心部門技術部的總工程師,成為各項發射任務在發射場的技術總把關人,其時,他兼任了神七任務指揮部發射場副總設計師和最關鍵小組質量控制組副組長;2011年天宮一號和神八兩次任務中他仍是發射場副總設計師,但這次擔任的是質量控制組組長,證明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對他能力的充分信任。
質量控制組的任務就是確保各系統產品質量實現“零缺陷”,讓火箭和航天器不帶任何問題和疑點發射。
9月29日,天宮一號在他帶領的質量控制組的努力下成功發射。鄭永煌告訴記者,天宮一號發射雖然沒有遇到缺陷,但并不代表這次任務就非常完美,一些程序、產品、技術仍有改進空間。雖然神八準備的時間已經很緊張,但他們仍舊花了幾天時間對天宮一號任務進行歸零,以便讓神八萬無一失、更完美地發射。在大家的努力下,神八和火箭這次實現了“完美”一飛。
“保衛”航天員 已干了三次
載人航天工程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在國際上,火箭待發段是事故多發段,小小的一個誤動作都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危險情況發生。
在保障航天員安全方面,鄭永煌居功至偉。他參與研發的“待發段航天員應急救生技術系統”是在發射前和發射瞬間萬一出現故障時,航天員能順利逃生的保障。
自神六開始,他兼任逃逸分系統指揮(代號前衛)。這個崗位的職責是在千鈞一發之際,及時判斷是不是有危險,要不要讓航天員逃逸。這是個艱巨的活,既不能漏判(那會誤了航天員的生命),也不能誤判(那會讓本可以成功的發射失敗)。
到神八這次,他已經三次擔任逃逸分系統指揮。身為技術部總工程師,鄭永煌要對發射場的所有發射任務進行技術抓總,因此,基地有意培養逃逸分系統指揮的接班人,以便讓他有更多精力抓大的工作。這個崗位要求很高,培養要一定周期,因此,神九、神十的逃逸分系統指揮估計仍將是他。
鄭永煌披露,以后的載人飛船仍將一如既往地在酒泉發射場發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里地勢平坦,便于緊急情況下航天員的逃生。
已投身下一場發射任務
神八的表現是神九能不能上真人的保證,鄭永煌說,指揮部要求各系統都對這次任務進行評估,以確認神九能不能載人。目前來看,神八發射很完美,主要要看交會對接成不成功及12天后的分離成不成功,如果都成功了,神九一般就會載航天員飛天。
酒泉發射場今年發射任務繁重。從6月到現在,5個月,他連續忙完三個發射任務,接下來是不是能“喘口氣,休息一下”。“春節會不會回福建探親?”面對記者的關心,他呵呵一笑,“神八發射前已經有一個衛星入場,我們得馬上忙發射這個衛星”,“明年春天神九要發射,這個春節正是這個任務開始忙的時候”。爽朗的笑聲中,沒有一點的抱怨,全是工作的激情。
忙完春天的神九任務,還有秋天的神十,作為技術部總工的他,要負責所有發射任務的技術抓總。
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善從:總師兼碩導,他分身有術
9月底,本報記者在東風航天城初識張善從,聽人介紹他是空間應用系統的副總設計師,我心里暗暗吃驚,因為他看起來如此年輕。一問,原來他是1976年出生,更讓人吃驚的是,年紀輕輕的他早已經是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的碩士生導師了。
年輕的碩導和總師
張善從1976年8月生于德化縣上涌鎮。早慧的他比同齡人早了兩年上學。學生時代的他就對航空航天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1993年考大學時,他選擇了北京理工大學飛行設計系。畢業后又在中科院連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2003年,他從中科院空間中心博士畢業,并留在中科院就職,主要從事空間探測技術的研究,從此與載人航天工程結下不解之緣。他的才華很快在載人航天領域得到施展,他參與了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空間硬X射線天文衛星和對地觀測小衛星平臺、空間信息處理等系統的設計與研究工作,曾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他目前還在主持國家級科研課題“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體設計”。
在自己技術精進的同時,他還擔任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的碩士生導師,目前已指導了10名碩士研究生。
空間應用有四大任務
張善從說,空間應用系統主要是解決人在太空活動能做什么事這個問題的。拿天宮一號任務來說,空間實驗室系統(天宮一號)要做的是蓋房子,提供實驗的基礎設施,空間應用系統就是在其中使用的儀器設備和科學家進行活動等。
張善從說,空間應用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人在太空重新認識地球,包含了地球科學和地球觀測領域的內容;第二,認識太空,安排一些空間天文、空間環境探測和監測的任務;第三,認識自己,探索在失重真空環境下的物理規律,可以開展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動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第四,探索未來,利用太空環境,改善人類生活環境,比如導航、通信等。
張善從介紹說,天宮一號上安排了地級環境監測、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環境探測三方面的空間科學實驗,這些實驗將會對未來導航通信產生影響。而神八上則安排了中德合作生物培養實驗等空間科學實驗。
太空技術就在我們身邊
空間實驗看似遙遠,但它們產生的影響就在我們身邊,如天宮一號的實驗項目就可能對未來導航、通信產生影響,生活中常見的脫水蔬菜包、數碼相機、數字機頂盒等都是太空技術轉化的結果。
張善從說,從神舟一號開始,空間應用系統已經進行了百余項科學實驗,其中不少實驗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不過,我們空間應用起步比較晚,還需更加努力。對于未來國際空間站會進行哪些實驗,張善從說,屆時可能會由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出面,公開向全國征集相關項目。
□大家來科普
托舉神八的火箭為何叫遙八
托舉神八飛入太空的是長二F遙八火箭。對于長二F,媒體介紹得比較多,是火箭的型號名稱,該型號火箭是載人航天御用火箭,是我國安全性、可靠性最高的火箭。那遙八又是怎么回事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總工程師鄭永煌解釋說,遙一、遙二、遙八等是同型號火箭根據發射任務的先后做的編號。運載火箭一般都從導彈武器發展而來,導彈分為“戰斗彈”和“遙測彈”,其中“遙測彈”主要用于測量、實驗,通常第一發簡稱遙一,第二發簡稱遙二……每個型號火箭都有各自的遙一、遙二、遙三……
對于長二F而言,火箭編號與神舟飛船編號是對應的,遙一發射神一,遙七發射神七,但自神八起,這種編號遇到了一個問題,神八前長二F要發射天宮一號,神十后還要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這樣會打亂原來的火箭飛船對應關系,造成混亂。為此,任務指揮部決定發射天宮的火箭另外編號,發射天宮一號的叫長二FT1,T1就是天宮一號的意思,以后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的火箭分別命名為長二FT2、長二FT3。而遙幾系列仍舊與神舟的系列號對應,發射神九就是遙九、發射神十就是遙十。(N本網記者 謝秋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