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叫閩架豆的物種,現在已經在太空遨游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隨著神舟八號發射成功,之前一直被列為機密的“飛天種子”的具體品種也自然解密。記者獲悉,神八返回艙里還有三種福建種子:分別是來自武夷山的兩種茶種武夷大紅袍和巖茶,還有一種是新豆種“閩架豆”。昨日上午,福建神舟航天育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舟育種)總經理許丹解密了“飛天種子”的來龍去脈。
據悉,三種飛天種子在落地后,將交由華僑大學和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選種和培育,其中豆種將先行落戶泉州惠安千畝農場,最快一年后就能進入市場。
選種: 大紅袍上天育種 新豆種入太空歷練
許丹說,“福建出產,并由福建選送,嚴格意義上的閩籍農作物種子隨神舟飛船上天,這還是頭一遭。”位于泉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的福建神舟航天育種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育種研究中心在省內的唯一授權機構,今年4月份,許丹接到相關部門通知后,便著手為福建選送隨神舟八號上天的種子。
“選擇茶種,是因為這方面的實驗比較少,種子落地后科研空間很大。至于豆子,則是因為它的種的確很好。”說起隨神舟八號上天的“閩架豆”,許丹頗為自豪,“這個豆是今年剛培育出的新物種,由四季豆和茄子雜交而成,掛果只需45天,一年可種4到6季,所以產量極高。更重要的是,這個豆營養價值極高,我們將其送往國內某知名油廠榨油后檢測,它的綜合營養價值是世界上同類產品中最高的。”
今年10月,種子被神舟育種送至北京,之后又與神舟八號一同送到了酒泉,并被封入飛船返回艙內。“三種種子每種15克,下面墊一層玻璃再放上打濕的棉花,種子放中間后再蓋一層棉花和玻璃,最后放入特制透明小匣內。”許丹向記者揭秘了頗為神秘的“飛天種子”封裝方式。
上天:太空變異有好有壞將擇優育種
據了解,“神八出品”的福建“飛天種子”落地后,將交由華僑大學生物工程與技術團隊和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作進一步選種和培育。
“飛天種子”在太空接受了哪些洗禮?華大生物工程與技術系副教授劉建福博士昨日告訴記者:“種子主要是受失重、粒子輻射和超真空三個環境因素影響形成基因異變。這三個環境因素雖然每個我們都能模擬,但綜合起來卻較難做到。”
“航天育種,并不都是巨型瓜果,也并不都是成功案例。”對于人們對航天育種的固有印象,劉建福博士做了澄清,“基因異變并不總造成有益突變,例如這批上天的種子,落地后,即使是15克中也有可能出現好壞多種異變結果,所以才有必要由我們做進一步選種和培育。選種和培育又將集中在三個方向,包括產量、抗性和品質,其中又尤為注重品質,體現在茶上,就是葉形和香型,體現在豆上,就是營養價值。之前曾出現過粉色蝴蝶花種子上過太空后,在地面種時一株花瓣有七色,這就是品質上的基因異變。”
落地:太空豆先落戶惠安 最快一年入市場
三種“飛天種子”落地后,茶種將送回武夷山培育,而“閩架豆”將先落戶泉州惠安縣東橋鎮大吳村。“之所以取名‘閩架豆’,就是因為想立足閩南,之后在全省范圍內鋪開。目前在惠安已經劃出了1000畝地,就等華大和農科所這邊育種完成后鋪開種植。”說起未來,許丹已有了規劃。
“不過育種這事急不得”,劉建福博士說,“種子帶回來之后,要切片做基因序列對比,還要進行多代育種。一般至少要經過五六代的育種,‘閩架豆’進入市場時可能已是第7代種子了。茶種育種周期很長,一代要兩三年,但‘閩架豆’生長周期極快,預計最快一年后,‘閩架豆’就能進入市場。”
許丹很看好“閩架豆”的前景,他說,“選種時選擇了豆子,其實也有兩個大目的,我國每年進口大豆占進口糧食七成以上,推廣高產的‘閩架豆’,既能讓農民增收,還能為國家省外匯。”“根據以往經驗,航天育種后品種如能增產,幅度至少在三成以上。”(N本網記者 涂傳之 謝向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