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年6月12日星期四 天氣:晴 地點:南安市梅山鎮埔仔村
“埔仔”一詞在閩南語中意為小塊平地,這座名字低調的村莊,卻有它的高級感——不久前,南安市梅山鎮埔仔村獲得了“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午后,汽車行駛在埔仔村內寬闊的水泥路面上,鄉間的風吹拂而過,輕柔而溫暖。途經兩側都是樓房的一個路段,竟有了逛騎樓的感覺,原來,二樓陽臺下方的地面成了道路的一部分。
“這段路兩側房屋的主人將‘五腳基’(閩南語對騎樓的稱呼)縮了進去。”村“兩委”成員戴放生告訴我,這段路原本僅2.9米寬,兩車交會時通行困難。如今,道路拓寬到5.1米,相當于兩個車道,會車問題便解決了。
“五腳基”的縮,換來路面寬度的增。類似的例子在埔仔村比比皆是。
最近,村民戴德招家族新蓋的樓房正進行著內部裝修。新房的外立面,簡約大氣。其與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之間,被一條兩車道的村道隔開。
這和之前舊照片里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從村民提供的舊照片里可以看到,當時,這棵樹距旁邊戴德招家的老房子不到2米,樹冠幾乎壓到了屋頂,狹窄的小路兩側雜草叢生,露出黃土的地面僅可容一輛電動自行車通過,更別說汽車了。
“村里一直有建新房讓路的傳統。我們作為村里的一分子,當然會全力配合。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戴德招說,這次他們拆掉舊房蓋新房,足足退讓了4米多,遠超《埔仔村村規民約》的標準。
《埔仔村村規民約》第九條寫著“新建房子靠村路邊無條件讓出1至2米(視村路實際情況而定)”。我從戴放生口中得知,該條款在2003年就定了下來。此后,每當村民要建新房,村“兩委”都會提前安排現場測量,與村民確定“讓路”方案。久而久之,“讓路”成了村民們的習慣。
村民提供的更多舊照片讓我見識到,原來陰暗的犄角旮旯變成了敞亮、平坦的過道;原來用鐵網繞樹搭建的養雞棚,移到了路旁砌墻帶頂棚的雞舍,樹與周圍騰出的空地形成了“轉盤”,汽車可輕松掉頭……一切都今非昔比。“現在路更寬、更好走,優美的環境也讓村里熱鬧了起來。”在村里散步的村民蘇阿姨笑著說。
蘇阿姨所言不虛。漫步在埔仔村,只見新式樓房與傳統古厝交相輝映,花草綠植點綴其間,石磨、水缸等舊物搬到“口袋公園”作為裝飾;溝渠和高處旁的欄桿和汽車護欄充滿安全感;小廣場周邊的健身器材多種多樣;裝有頂棚和座椅的廊道,為休憩暢聊的村民遮陽擋雨;禁毒知識、法治文化宣傳巧妙融入村民日常休閑健身的公共空間,寓教于景;洗手臺、衛生間等便民設施甚至在“口袋公園”有了一方天地。
村民們蓋新房時不僅“讓路”,也讓出了公共活動空間。20多年來,他們“讓”出的面積已難以統計,但“大而美”的環境卻近在咫尺。
村民們“讓路”的默契,讓埔仔村呈現出鄉風文明、鄉村振興的新圖景,更生動體現中華民族禮讓為先的傳統美德,“全國文明村”實至名歸。(記者 朱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