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劉雨霖多次強調,不是靠“父女情面”才拿到小說改編版權的。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她透露:“我琢磨了半年才跟他溝通,如果他只是因為我是他女兒就把拍攝權給我,那樣太不負責任了,而且是在為難我。”劉震云的說法則是拍電影要“公私分明”,拍攝期間,劉震云和劉雨霖就是編劇和導演的關系。“如果大家覺得我的東西靠關系就行,那豈不是我的親戚朋友們都能來改?”劉震云反問,“就算是父女,如果說不出子丑寅卯來,那也不行!”
期待
另一種“傳幫帶”被寄予厚望
梳理這些“影二代”們的從影之路可以發現,和現今很多“跨界導演”不同,他們的成長軌跡和父輩更為相似:電影學院科班出身,先進攝制組學習,從助理導演一步步晉升為導演。只不過,他們的起點更高,成為導演所花的時間更短。
特殊的成長背景,使得他們對電影的鑒賞品味深受父輩影響。劉雨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劉老師(劉震云)對我的影響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是他影響我讓我走上電影道路的。他有一雙特別善于感受愛的眼睛,我和他常常蹲在路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這對我后來成為導演、創作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