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龍巖市永定區古竹鄉寨下水庫清淤現場機械轟鳴,工人正搶抓晴好天氣鋪設引水渠預制管。這個承載著3.46萬名群眾期盼的飲用水水源地治理工程,在經歷5年停滯后再度重啟,這背后,是永定區直面“征地難、騰庫難、協調難”三大關卡,以機制創新破局的突圍戰。
工程重啟的首道門檻,是橫亙在項目紅線內的41塊土地。面對部分群眾對征遷政策的疑慮,古竹鄉創新構建“專班+雙線”攻堅體系,80余次入戶宣講將惠民政策掰開揉碎;20余次現場分戶測量精準推進,僅用2個月便完成確權發放,全程零信訪、零投訴。隘背村村民江大叔說:“以前用水全看天,現在工程又動起來了,我們明年就能用上更干凈的水!”
比土地征遷更棘手的,是水庫中的31個網箱和15萬斤活魚。為解除養殖戶顧慮,古竹鄉工作人員既以政策法規為依據闡釋水源保護的重要性,又設身處地協調解決魚苗轉移、網箱拆除等實際困難。經過30余次現場協商,養殖戶從抵觸轉向配合,主動加快捕撈進度。如今,庫面已全面清理,騰庫工作預計本月下旬完成放水。
“這項工程就像給水源地‘動手術’,既要根治病灶又要確保群眾利益。”古竹鄉鄉長盧榮富介紹,工程將鋪設2.3公里預制管,建設兩級擋墻棄土場,采用生態護坡技術防止水土流失,該工程將與下黃等水庫治理形成聯動效應,構建起全域飲用水安全網。
從“喝上水”到“喝好水”,期待清冽的寨下水庫水通過縱橫交錯的管網,早日流向千家萬戶的灶臺與心間。(通訊員 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