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連城縣新泉鎮西村村的水稻種植基地,金燦燦的稻穗鋪滿稻田,濃郁的稻香陣陣撲鼻。烈日當空,一個皮膚曬得黝黑發亮的小伙子,正在田間熟練地駕駛著收割機搶收稻谷,一顆顆豆大的汗水不斷從臉上、額間滾落,他說:“這是承載著豐收喜悅的幸福汗水!”他是連城縣廟前鎮返鄉創業大學生楊樹煌。
“我出生在農民家庭,這讓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父親也很支持我回家鄉進行農業創業!”2015年,楊樹煌從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毅然決定回鄉創業。他承包了100多畝土地,成立了廟前藍天家庭農場,種植水稻、煙葉、地瓜、芋子等作物。
一開始,由于經驗不足,對氣候、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考慮不周全,農場出現虧損。他毫不氣餒,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不斷學習摸索,種植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第二年就實現盈利16萬元。這讓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并從廟前鎮拓展到新泉鎮。
楊樹煌注重運用新技術,采用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烘干一體的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種植水稻,不僅提高經濟效益、節本增收,更緩解了勞動力緊張的問題,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去年,他在新泉鎮官莊村建立水稻高質高效示范點,早稻畝產達575公斤。
種出好糧如何賣得好價?楊樹煌以創新的營銷手段給出了答案。線上,他通過家庭農場與連城縣美團外賣代理商簽訂網上代理農產品業務,并通過微信、微博等互聯網社交平臺宣傳產品、吸引客流;線下,他在農場舉辦親子采摘、暑假收割水稻等體驗活動,推動“農業+旅游”,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今年,楊樹煌在廟前和新泉共種植優質稻1400余畝,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因為糧食種得好,2022年,楊樹煌還被龍巖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種糧大戶,并在全市糧食生產暨糧食生產大戶和新農人代表座談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淳樸的家鄉人民哺育了我,在我有一定能力的時候,我絕不能忘了他們。”楊樹煌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不忘帶動當地鄉親的發展。
2018年,楊樹煌組織成立了連城縣和諧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當地5戶農戶抱團發展,為社員提供產品收購銷售、農作物機械化管理、技術培訓交流等服務;持續參加廟前和新泉扶貧項目、鄉村振興產業項目,先后與100余戶脫貧戶、種植戶開展結對幫扶,通過加強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服務,帶動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每年帶動20多戶農戶,種植水稻400余畝,產糧200余噸,幫助農民年增收8萬余元。
此外,楊樹煌還擔任連城縣農工培訓學校的校長,舉辦連城縣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幫助農民朋友們擁抱新時代,成為“新農人”。
作為一名扎根鄉村、致力于科學種田的“新農人”,楊樹煌也收獲了屬于他的累累碩果。近年來,他先后獲得“龍巖市大學生創業典型”“龍巖市大學生農創標兵”“全國百優保供先鋒”等榮譽稱號。“我堅信,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選擇返鄉創業是我作出的正確選擇,我將用青春和汗水澆灌這片紅土地,為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楊樹煌說。(通訊員 黃水林 吳清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