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飛行計劃飛了3個月
喜馬拉雅上空長達半小時的信號中斷并非“Buzz Buggy”第一次出現故障。
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總裁拉里·喬布說:“機組歷經兩次引擎更換以及一次迫降,還一度因雷達故障造成通訊失聯近30分鐘,可謂驚心動魄……經歷了我們一輩子都難以想象的困難。”
馬寬池也將這次航行稱做“最艱苦、最需要勇氣的一次任務”。
2007年,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成立,委員會的成員主要是美國飛虎隊隊員及其親友和贊助者。2015年3月28日,由該委員會籌建的美國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開園,作為中美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項目,遺址公園建在飛虎隊曾經在桂林的基地――秧塘機場原址之上。
不過,向桂林捐贈一架飛機并讓其重飛“駝峰之旅”的設想始于2014年。馬寬池當時的想法是,新建的博物館內有些空曠,“這里應該有一架真正的戰斗機或者運輸機用作永久陳列!”
對于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來說,首要任務是找到一架理想的飛機,這一過程歷時幾個月。“美國能找到的這種型號的飛機都破爛不堪。”馬寬池說,最終他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架C-47,這架飛機制造于1944年2月19日,二戰時期曾被美國飛虎隊使用,服役于歐洲戰場,2015年被委員會發現時處于商用狀態,也是“全世界僅存的一架處于可飛行狀態的C-47”,經過前后7次赴澳考察,他們決定買下這架飛機。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找到用于購買和修復飛機的資金,馬寬池說,委員會回到美國籌集資金,2014年10月24日晚,中國駐美國舊金山總領館舉行“向美國飛虎隊老兵致敬”招待會,知名僑領方李邦琴女士當場向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捐贈17.5萬美元,加上歷史委員會自籌的5萬多美元,他們得以買下并修復這架C-47運輸機。
2015年3月28日,在美國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正式開園的當天,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主席詹姆斯·懷特黑德先生正式公布了要重飛駝峰航線,并將飛機永久陳列在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的計劃。
2016年8月15日,“Buzz Buggy”正式起航,按照計劃,它將飛越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并在無導航設備支持下,僅憑肉眼與人工駕駛飛越喜馬拉雅山脈。不過,計劃中10多天的旅程在實際中卻延長到3個多月。
困難并不僅僅是飛行本身
“如果你想知道,對于一群70多歲的老頭子而言,在30攝氏度的溫度下為一架C-47更換重達2000磅的引擎需要花費多長時間,答案是9天。”這是一家國外飛行網站活動官網對這次旅程的一些細節描述。
對于機組成員來說,整個旅程的“阻礙”除了更換零部件和加油的資金,還有一些出發前意想不到的困難。
在“飛越駝峰”的官方網站上,一段飛行日志記錄道:“8月末,我們買了一臺R-1830型號的新發動機(它有1000多公斤沉)。這臺引擎現在在墨爾本,我們在想辦法怎么經過繁雜的手續把它運到印度尼西亞來。機場旁的維修公司要向我們按每升油12.5美元收取手續費……美國領事館也在幫我們進行協商……”
馬寬池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因為發動機故障,“Buzz Buggy”曾被迫降落在印尼泗水,當時,按照印尼的法律規定,機組人員必須在7到10天內離開。后來,通過聯系中國駐印尼總領事館,問題才得到解決。
“資金不足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飛機引擎在泗水壞掉之后,我們不得不四處籌集資金更換引擎。”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主席拉里·喬布說。
尋找、運輸、修復引擎,這讓“Buzz Buggy”在泗水停滯了一個多月之久。最終,美國飛虎隊歷史委員會在澳大利亞找到并買下一臺新的引擎運抵印尼后,“Buzz Buggy”得以重新起飛。
為了補充專供C-47使用的航油,團隊專門選擇在泰國停留。離開泰國,飛機進入緬甸,70多年前,這是曾是“駝峰航線”的起點。1942年5月日軍切斷滇緬公路的國際運輸后,“駝峰航線”被開辟,承擔起國際戰略空運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