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從“深藍”到“阿爾法”
自從人類發明電腦以來,就一直被一個焦慮所籠罩,那就是電腦是不是要取代人腦,人類從此退化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或不發達的生物。
這些場景的渲染在很多科幻電影都有體現。在人類幻想的未來世界中,機器人跟恐怖的外星人一樣,可能有朝一日會占領我們的星球,而我們被迫不得不向其他星球遷移。
這些偉大的導演如此沉重地思考人類的文明走向,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種恐懼在1997 年5 月11 日變成了現實,計算機“深藍”擊敗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國際象棋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機器的勝利標志著國際象棋歷史的新時代。
而今年3月,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統“阿爾法”圍棋(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則宣告人類智力游戲最后一塊高地失守。這場對弈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媒體報道鋪天蓋地,風頭完全蓋過了足球、籃球,就連圍棋普及率極低的歐美國家,主流媒體也對比賽進行了詳細報道,這在以往幾乎是不可能的。
人腦雖然落敗,但“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卻是最終的受益者。世紀對弈之前,人工智能對于普通人而言還是那么高深莫測,戰后,人們通過各種報道已經了解到,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智能化服務將會快速地接入餐飲、出行、旅游、電影、教育、醫療等生活服務領域,覆蓋用戶吃、住、行、玩,人工智能在未來可能媲美人類的專職秘書。
“阿爾法”這場勝利是為人工智能打造了一場全球性的科普,也代表了高科技企業對人工智能技術充滿“野心”的宣告。過去的人工智能只是存在于實驗室的智慧探索;而未來的科學技術,人工智能將是基礎,是推動商業與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當然,人類仍然是人工智能的規劃者和操縱者,不管怎么樣,我們都無需杞人憂天般認為人腦過時了。如今,以智能化制造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拉開大幕,“深藍”和“阿爾法”不過是人們在此次工業革命前推出的兩道爽口小菜,更多的改變將在以后發生。可以這么說,人類目前正享受著信息化革命以來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紅利,而智能化很快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新的陽光和空氣。
延伸閱讀
工業4.0之“四強版”
德國:產學研推動,升至國家戰略。工業4.0研究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資助,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建議和推動下形成,已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于2013年將其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項目中,計劃投入2億歐元資金,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西門子、SAP等企業積極跟進,德國在工業4.0的理念思考和創新實踐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美國:政府戰略推動創新,積極實施再工業化。在美國,工業4.0的概念更多地被工業互聯網所取代,盡管稱法不同,但它們的基本理念一致,就是將虛擬網絡與實體連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產系統。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將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希望以新的革命性生產方式重塑制造業。2013年1月,美國發布了《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初步設計》,投資10億美元組建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NNMI),集中力量推動數字化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應用等先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先進制造業能力的創新集群。
日本:特色工業4.0,人工智能是突破口。日式工業4.0的一大特色是對人工智能產業的探索,以解決勞動力斷層并支持未來的工業智能化,而其首先應用的領域就是工業化生產線。以日本汽車巨頭之一本田公司為例,其通過采取機器人、無人搬運機、無人工廠等先進技術和產品,加之采用新技術減少噴漆次數、減少熱處理工序等措施把生產線縮短了40%,并通過改變車身結構設計把焊接生產線由18道工序減少為9道,建成了世界最短的高端車型生產線。
中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速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產業結構轉型時強調,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記者 方錦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