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的發展,依賴發達的民營經濟。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備受歧視和冷落,當時正是在晉江縣委縣政府的扶持和保護下,晉江的鄉鎮企業才能先行一步,持續健康發展。日前,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原晉江縣委書記尤垂鎮在接受采訪時,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晉江經濟發展歷程。
頂住壓力
扶持鄉鎮企業
上世紀80年代初,晉江全縣掀起了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陳埭鎮在那時成為全省首個億元鎮,被譽為“鄉鎮企業一枝花”。然而,1985年“晉江藥案”的爆發,使晉江經濟飽受打擊。
晉江該何去何從?面對沉重壓力,時任晉江縣委書記的尤垂鎮和縣委班子深信只有鄉鎮企業的發展,才能解決工業基礎薄弱的實際,他們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堅持解放思想,立足實際,“沉住氣,甘冒風險”,研究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我們強調吸取‘藥案’的經驗教訓,一方面鼓勵企業重質量重信譽,另一方面強化監管,成立全省第一家鄉鎮企業產品質量監管檢驗所。”
為了減輕企業特別是新辦企業的負擔,縣委、縣政府支持稅務部門開展“帶征率”試點。尤垂鎮介紹,“帶征率”,就是鄉鎮企業的所得稅采取一年一定,對未超定額部分和新辦企業給予減征或者免征的優惠,這個政策對企業是很大的激勵。
1989年,在不少地區對私營企業斷水斷電的情況下,晉江則選擇繼續“護花”,“我們及時出臺文件,制定了六條規定,重申了五個允許,強調‘扶持鄉鎮企業發展政策不變’,讓大家吃定心丸。”尤垂鎮說,“我們還搞掛靠,讓私營企業掛靠村辦、鎮辦,大家都講叫‘戴紅帽子’,徹底解決了私營企業的后顧之憂。”
政企互動
開拓創新謀發展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摸著石頭過河”,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出臺的“土政策”,到因勢利導提出的“質量立市”,從“禮遇企業家”到“當企業家的拎包人”,良好的“政企互動”打牢了經濟發展基礎。
尤垂鎮回憶道,1989年發生了一場很強大的臺風,當時鄉鎮企業很多是用油毛氈做廠房的,好多都被吹掉了。縣委領導帶著相關部門到每一家廠去,幫助企業從銀行貸款資金支持修葺,或減免稅收,或從土地方面給予支持。“當時縣委縣政府都是心向企業,企業的困難時時掛在心上,在關鍵的時刻給予幫助。”
如何推動產業經濟加速發展?尤垂鎮帶領的縣委班子認為,晉江最具潛力的優勢是擁有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他們愛國愛鄉,經濟實力強,是晉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們出臺政策,發動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贈送親屬小型生產設備,當時有一條規定是十萬元以內免稅,這樣做不僅引進了設備、資金、技術,還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縣委班子還鼓勵利用三閑——閑房、閑資、閑散勞動力發展鄉鎮企業,大力興辦“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同時引進外資,鼓勵成片土地開發,形成了安平、福埔開發區等。“形象地概括就是,‘三閑’起步,‘三來一補’過渡,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成片土地開發邁大步,這就是當年我們晉江人帶頭闖出的一條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路子。”尤垂鎮說。
尤垂鎮感慨,上世紀80年代,全國宏觀政策層面對農民辦企業、農村發展工業等問題還不明確,晉江縣委帶領全縣干部群眾,一起經風雨、冒風險、闖新路,勇于開拓創新,大膽探索,一屆為一屆打基礎,一年為一年添后勁,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形成了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和運行機制。“到1990年,晉江主要的經濟指標,比如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比1978年增長十倍,甚至十幾倍,由此晉江的經濟總量進入了全省、全國前列。”(記者 陳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