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龍山寺,初名普現寺,又名天竺寺,在晉江市安海鎮,始建于隋皇泰年間(618---619年),明清幾經重修。該詩于1983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漢傳重點佛教寺院。
寺前有月池一洼,山門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鐘”四個大字。進了山門,但見寺的前墻上嵌一大石碑刻“龍山寶地”。兩側為鐘鼓樓,正門廊前有石獅、石鼓各一對,門額懸“一片慈云”木匾。門內有拜庭,拜壇,壇上有亭。大雄寶殿氣勢恢宏,木刻、石雕、瓷塑,彩繪遍飾,精美璀燦。其中一對輝綠石龍飛逸盤騰,工藝精湛,龍爪各抓一鼓一罄,擊之發鼓、罄之聲,巧妙神奇。殿內有千手千眼菩薩立像,系一根巨木雕就,通高4.2米。佛像頭戴花冠,冠上雕許多佛首。佛臉豐盈慈祥,兩只手胸前合十。佛身兩側雕塑1008只手,如兩扇羽翼,錯落有致,姿態各異。每只手帶鐲,掌中各雕一只眼,或執書卷、法器,雕工精美絕倫。佛像通身貼滿純金箔,金光燦燦,雍容華責,為稀世珍品。寺中有明朝書法家張瑞圖題“通身手眼”匾額及明朝莊俊元,近代弘一法師等名人墨跡。
唐宋以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發,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遠涉重洋,傳播海外,支庶可謂源遠流長,在東南亞、日本及我國臺灣省等地尤其突出。
在寶島臺灣,有400多座龍山寺,他們是由安海龍山寺分香過去的。“龍山寺促進了閩臺之間的民間交流,對研究閩臺文化也存在重要的價值。”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介紹道。
在臺灣的400多座龍山寺里,其中最有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舺龍山寺,它們與安海龍山寺的關系較密切。在臺北艋舺龍山寺內,還雕有一副楹聯:“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萬劫,占東瀛勝地靈鐘文甲重修寶剎辟三摩”,可見該寺分靈于晉江,是安海龍山寺的支流。
鹿港龍山寺是臺灣最古老的龍山寺之一。據安海《龍山祖庭釋氏傳燈錄續輯》記載,清順治十年(1653年),龍山寺僧人肇善塑了一尊觀音像,想到普陀山朝圣,不料船在海上遇風失控,漂至臺灣鹿港,于是就地草創鹿港龍山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肇善率領百余名僧俗弟子,回安海龍山寺謁祖進香,恭迎觀音像分靈鹿港。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晉江移民陳邦光發起擴建鹿港龍山寺。整座廟宇的布局和建筑工樣完全仿效安海龍山寺,并由閩南能工巧匠負責施工,直接從晉江運去杉木和紅磚,歷時30多年建成。有趣的是,鹿港龍山寺平面布局為坐東向西,以地形看并無按常理背山面水而建,據說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朝向,為的是面向晉江的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