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老年癡呆,似乎總被認為是老人的專利,是上年紀后,才要重視的問題。但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C)副主席、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張振馨教授日前卻指出,防老年癡呆是一生都要做的事。該結論是張振馨教授課題組對2062名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年齡為50—82歲的中老年人進行隊列研究后得出的。
胎兒期:孕婦絕不能亂補
研究結論:若嬰兒頭圍過小(男嬰小于30.21厘米;女嬰小于29.74厘米),其年老后患老年癡呆的風險為正常嬰兒的1.4倍。
“這一結論提醒我們,孕婦要注意合理補充營養,否則就會影響胎兒腦部神經的發育,從而對其今后的認知功能產生影響。”張振馨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胎盤是土地,媽媽攝入的營養就是肥料,只有肥料充足且被土地吸收了,土地才能為胎兒提供足夠的養料。
孕婦濫補不行,不補也不行。張振馨認為,最科學的辦法是保證每天攝入含足夠蛋白質、維生素等的食品,注意營養的均衡,但不用刻意大補,吃各種保健品。定期進行孕檢,保證標準的體重增長。個別女性由于擔心身材,孕期還限制飲食的極端行為萬萬要不得。
目前,高齡產婦帶來的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但過早生育也會給孩子帶來風險。研究顯示,媽媽在20歲前生下的孩子,得老年癡呆的風險是21—34歲的2.76倍。這是邊遠地區女性應注意的一個問題。
青少年期:每天喝杯牛奶
研究結論:每天喝牛奶的人,認知損害風險是不喝牛奶者的64%;
接受過大學、高中教育的人,患老年癡呆的風險為未接受者的35%、67%。
出生時的不良因素不一定會導致癡呆,張振馨認為,出生后的教育,以及父親的職業、家庭環境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也就是說,出生時的“神經缺陷”是可以彌補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衛生部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海波說,接受教育就如同給你的“智力銀行”存錢,存得越多,使用越頻繁,應對風險的能力就越強。反之,智力存儲低的話,人到老年,神經系統的一點損害可能就會導致癡呆。
“除了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營養。”張振馨說,青春期大腦才完成發育,這個時候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營養。但這并不是鼓勵濫補,而是科學飲食,均衡營養,每天喝杯牛奶更是關鍵。
壯年期:防慢性病、心理病
研究結論:腦血管病患者患老年癡呆的風險是無腦血管病者的1.85倍,肥胖者是不肥胖者的1.5倍,糖尿病患者是無糖尿病者的1.41倍。
張振馨告訴記者,血管相關因素影響老年癡呆的具體機理還不清楚,但兩者的關聯性明顯。就拿血管性因素來講,臨床上,50%以上的老年癡呆患者同時伴有血管問題。
因此,壯年期要特別重視預防慢性病,不要仗著年輕,過著“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的顛倒生活,或是趁著年富力強,非要拼出個事業高峰。切忌飲食上“早上應對,中午對付,晚上享受”,以及久坐不動。
在保證少熬夜,少吃高油高脂性食物之外,還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為抑郁也可能是老年癡呆的風險因素之一。美國已有研究顯示,長期抑郁引發的精神壓力會導致人體分泌過多的皮質醇激素,最終導致老年癡呆癥的風險增高。
中老年期:走出去、多動腦
研究結論:智力活動、休閑活動、讀書寫字、養花種草等均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退休后,社交活動驟然減少,如果自己再不走出去,麻煩就來了。陳海波說,社交活動會對人體的腦部產生刺激,能夠很好地預防老年癡呆。張振馨提醒,除了多參與社交活動之外,預防老年癡呆,一定要多用腦,看書、練書法、養花,甚至是打麻將等娛樂活動都會有一定的效果。中老年朋友還可以陪著孫子孫女一塊學習,動動腦。
特別要注意,老人不能整天坐在家里看電視。有研究結果顯示,每多看一小時電視,今后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要比不愛看電視的人高出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