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重慶鐵路中學初二六班的家長會上,42位家長就是否使用非智能手機進行舉手表決,有33位家長贊成學生使用非智能手機,關于孩子用智能手機是否有危害問題,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事件回顧】
近日,重慶鐵路中學校長黃興力發了一條微博,稱:“我最近遇到一事。我校一家長對學生玩智能手機深惡痛絕。他想在學校發起使用非智能手機,禁用智能手機的活動。用自己一年的收入為全校學生購買非智能手機并免費發放給他們。這樣,他得花40多萬元。他是匿名捐贈,不帶任何商業目的。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幾天下來,黃興力收到了近千條網友和朋友的評論和回復,其中有學生、家長、老師,也不乏知名校長、教育專家。
“作為成年人,有時都無法控制自己玩手機,何況一個小孩,怎么可能有足夠的自制力呢?”一位姓雷的家長稱,他非常贊成和支持讓小孩使用非智能手機。他說,平時他就沒讓自己的小孩用智能手機,這次如果在全班推行使用非智能手機,“當然造成。”“我也非常贊成這種做法。”一位姓彭的家長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她頭痛地表示,“平時娃兒在家做作業,隔三五分鐘便拿出手機看一下,給他打招呼,他也聽不進去,還狡辯說看時間,實際上就是在聊天、玩游戲。”
家長
智能手機
能幫助學習還是影響學習?
針對非智能手機試點,重慶晨報記者昨天現場采訪了初二(6)班的家長,他們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贊成:智能手機影響學習
彭女士對于孩子使用智能手機,可謂非常著急。她說,自己的孩子沒有自控能力,做作業的時候,手機必須放在身邊,動不動就得去摸一下,雖然也沒有具體拿手機干什么事,但在她看來,手機已經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在宋女士看來,智能手機用在查閱資料上的作用,相對而言,肯定是利小于弊,“如果要查資料,可以用電腦,或者直接用字典,沒有必要非用手機。”
張女士說,兒子一直用的就是非智能手機,之前一直吵著要買智能手機,雖然自己不需要再領取一部手機,但也希望參加實驗,最起碼通過這個事可以打消他買智能手機的念頭。
反對:關鍵是家長的引導
家長李先生表示,時代在進步,使用智能手機也是其中一個表現。他的孩子現在就有一部智能手機,可以上網,但是流量被張先生進行了限制。“孩子學習英語,一些單詞我們家長也不會,孩子就可以用手機直接進行翻譯,我覺得對他的學習也有好處。”李先生說,孩子也從來不會上一些亂七八糟的網站,所以領取非智能手機,在他看來完全沒有必要。
一名做財務工作的家長表示,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機不實際。“智能手機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一個體現。”她說,孩子如何使用手機,關鍵還是看自己的自控能力,這也是需要鍛煉的,如果通過一些手段來進行限制,反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向先生也曾在是否使用智能手機這個問題上和孩子發生過分歧,但他并不贊成使用非智能手機。“孩子很自覺,也很聽話。”向先生說,孩子現在也使用手機聽音樂、看小說,但他并不阻止。“禁止使用不現實。”向先生說,手機只是一個工具,關鍵還是看家長如何引導教育。
中立:看女兒自己的意思
尹女士說,自己對這個事情先不表態,女兒學習很自覺,平時上學手機都是放在家里的,她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最后是否去領手機,還是看女兒自己的意思。
學生怎么看?
可以當半個電腦用
初二(6)班的一名女生表示,自己使用智能手機都是在家,相當于電腦的替代品,上網搜索一些學習相關的內容,并下載一些英語學習軟件。智能手機可以當半個電腦用,小巧又方便,沒有必要完全不用。
另一名女生說,她的智能手機用得更多的還是通話和短信功能,微信、微博很少用,更不用說其他新鮮軟件了。所以,對她來說,用不用智能手機無所謂。
一名男生說,自己會用智能手機來看小說、下載音樂,如果使用非智能手機,肯定會不太習慣,“不過,這些功能也不是非用不可,先拿來試試也沒有什么。”
專家
重點不在于是否用智能手機
而是引導孩子用在什么地方
市教科院德育教育專家陶元紅表示,智能手機是新媒體時代的科技成果,它幾乎取代了電腦,讓大家生活更加便捷。智能手機對成年人都有巨大吸引力,更何況學生。家長采用的這一方法未必最佳,也不具有普遍性,應該重在引導學生學會控制和多參加戶外活動;家長也可不給孩子購智能手機和付上網費用。美國有部分中小學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可思考這對我們是否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