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為了確定自己,開始在意志上同成人抗衡,毫不猶豫地果斷執行自己產生的每一個想法。這種反復的嘗試能迅速地建構起兒童自己與環境的關系,兒童自己與人的關系,兒童自己與物的關系,而不是成人的世界觀要求兒童的內容。
易易2歲半,剛剛進入自我的敏感期。
中午吃飯的時候,易易寸步不離地跟在劉老師的后面,周老師走過去蹲下身,友好地打招呼:“易易,我是周老師,我們來認識一下好嗎?”他看著周老師,嚴肅地說:“不。”
周老師說:“我喜歡你,我們握一下手好嗎?”易易說:“不。”劉老師在旁邊笑著問:“你確定嗎?”易易說:“不確定。”劉老師問:“你喜歡周老師嗎?”易易說:“不喜歡。”劉老師問:“你確定嗎?”易易說:“不確定。”
對易易來說,這個時候,幾乎什么都是“不”。
如果你問:“你吃飯嗎?”她會說:“不!”但同時她就吃著飯。你問:“我們去洗手。”她會一邊洗手一邊說:“不!”用相反的語言來證明和區分“我的”想法,這正是兒童有意識地練習和使用自己的意識和意志,這樣的時候就表明兒童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當兒童走過了“我的”東西、“我的”身體、“我的”物質……時,更高層面的東西就會產生。這一次是意識領域的東西,我的意識是我的,我的想法是的,無論此刻我真的是要這樣做還是不這樣做,都無關緊要。要緊的是:我的想法就是我的,為了表明是我的,我就和你的想法反著來。
“不”也叫做“非”,是邏輯的重要組成,是邏輯否定。邏輯的否定在演繹邏輯中起著創造的角色。
把一個言語否定了,把一個意思否定了,把一個問題、要求、甚或命令否定了,顯然是“我”的顯示。學習說“不”,對幼兒是一個很有趣的事。
兒童為了確定自己,開始在意志上同成人抗衡,毫不猶豫地果斷執行自己產生的每一個想法。這種反復的嘗試能迅速地建構起兒童自己與環境的關系,兒童自己與人的關系,兒童自己與物的關系,而不是成人的世界觀要求兒童的內容。
月月,2歲2個月。
月月入園的第一天,老師順利地將他從媽媽手中接過來。但是,其他任何人和他打招呼,他就表現出一陣陣的尖叫和拒絕,他只接受他自己班上的老師。
月月媽媽告訴老師,在入園的前一天,媽媽反復給月月閱讀了《入園第一天》的故事書,使他明白:上幼兒園,他將由老師照顧,媽媽去工作。看來這見效了。
“早晨好,月月。”園長友好地打招呼。“啊……啊!”換來的卻是月月的一陣陣的尖叫與不耐煩。接著,來辦公室簽到的老師也愉快地與月月打招呼,月月的反應更為激烈,他不停地尖叫,同時使勁跺著腳,拍打著手,一臉不耐煩地拉著媽媽離開辦公室。之后,只要有老師想靠近他,想要表示友好,他便會故態復萌——尖叫、跺腳、拍打,他拒絕任何成人的靠近。
幾天之后,園長在學校里再碰到月月時,刻意與他保持一段距離,平靜又友善地看著他。效果很好,他沒再尖叫,也只是平和的看著園長。這樣嘗試了幾次,園長發現只要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也不要試圖在意識上強制地問候,他就會表現得平和而安靜。經過了兩三天,他發現其他老師并不隨意去觸碰他,便安心了下來。
月月已經對“我的”達到了一種極度的敏感:不是“我的東西你不可以拿,我你不可以碰”,而是你的意識對我有企圖的時候,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跳出來維護“我”。這就是兒童強烈的自我意識感。
從此,獨立的歷程就開始了。兒童表現出自我的意志,是他成長中極為關鍵的環節。尊重他的意志就支持了他的成長。
從意識形態形成自我。兒童為了確定自己,開始在意志上同成人抗衡,毫不猶豫地果斷執行自己產生的每一個想法。這種反復的嘗試能迅速地建構起兒童自己與環境的關系,兒童自己與人的關系,兒童自己與物的關系,而不是成人的世界觀要求兒童的內容。這三者的關系派生出了兒童與自己的關系和兒童的身體、情緒、感覺、心智的成長狀態。一旦兒童走上了形成自我的路,其后就走在了一條人性自然法則的發展道路上。創造自我的愉悅感和力量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意志,使他本能地感覺到那條成長之路。這是人的天性,或者說人本身就蘊涵著自我成長的內在能量,這是自然的、天賦的。這種力量在童年期一旦形成就會固定在孩子的身上。而這種實現自我的傾向和需求,遠比兒童因為遇到痛苦而停止發展的驅力的力量要大得多。關鍵是那個“自我”是否能在童年期形成。
這個時期結束之后,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確定地、完全地表達自己,它在意志的陪伴之下,變得強大和沉淀下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