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目前,誤用藥物的例子舉不勝舉,尤其是小孩,誤用藥物輕則會產生不良反應,重則會發生藥物中毒,甚至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為使家長們引起足夠的重視,針對臨床中出現最多的現象,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兒科主任醫師周維佳做了些提醒,提醒家長給孩子用藥要特別小心,別陷入用藥的誤區。
咳嗽 止咳藥也會“閉門留寇”
咳嗽是幼兒常見的呼吸道癥狀,也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呼吸道內的病菌和痰液可通過咳嗽而排出體外,它起著清潔、暢通呼吸道的作用。稍有咳嗽便急服止咳藥,雖可暫時緩解咳嗽癥狀,但也可使大量痰液和病菌堆積于呼吸道內,等于“閉門留寇”,會繼發細菌感染,嚴重時甚至引起肺不張、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所以說,在沒有明確寶寶咳嗽原因之前,切莫擅用止咳藥。
腹瀉 見瀉即用止瀉藥
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多由胃腸功能不健全、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細菌感染及內分泌障礙等原因所引起。止瀉藥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服用后雖可暫時緩解腹瀉癥狀,但存于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仍可在腸道內迅速生長繁殖,繼發多種疾病,威脅幼兒健康。故對嬰幼兒腹瀉的治療決不能一概而論,應及時去醫院明確診斷和治療。
發燒 濫用退熱藥
除去感冒以外,現在孩子一發燒,家長就給他們使用退熱藥,這樣首先可能掩蓋孩子病情,降低抵抗力。小兒發燒不超過38.5℃,一般不用退燒藥,可采取物理降溫法或者用中成藥。
其次,家長選用的退熱藥品種也往往是錯誤的,往往選用不良反應嚴重的阿司匹林或含有非那西丁及氨基比林的復方制劑。正確的做法是如果要用,應選擇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非處方藥。
用量 自行減少劑量
嬰兒用藥量應相當精準,否則會相差好幾倍。有的服用水劑時家長沒將藥水搖勻,使得初期的濃度不夠,未達到效果,后期濃度又過高,這也是有害的。
還有,怕藥物的副作用而自行減低藥物劑量。用什么藥、用多少劑量,是由疾病的性質、疾病的輕重以及用藥對象的年齡、身體狀況等因素決定的。家長自行減少用藥劑量,使藥物應該起到的作用大大減少,不但不能治愈疾病,還會導致病情遷延不愈或者使病情加重。
靜滴 認為靜脈用藥比口服好
一般的疾病用口服藥療效是可以的。若通過靜脈用藥,孩子較痛苦,還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及交叉感染。靜脈用藥是直接將藥滴注到血液中,能達到快速控制病情的效果,但不管病情的輕重一概用之就不對了。沒有必要讓孩子去受皮肉之苦和精神上的驚嚇,更何況孩子小,控制力差,靜脈用藥也有相對的危險性。
抗生素 一味用貴藥
孩子得病,家長盼著藥到病除,這是人之常情,因此常常希望用新藥、貴藥。比如感冒發燒,動輒就用抗生素,而且還嫌青霉素過時而動用先鋒霉素。例如,感冒發燒多由病毒所致,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無效。先鋒霉素不但不能改變這種狀況,而且還會造成耐藥性,一旦患上重度細菌感染反而用之不靈。再如腹瀉,不究病因,吡哌酸、氟哌酸一擁而上。大多腹瀉水樣便為病毒與產毒性大腸桿菌所致,只要多喝水、調整飲食、適當服一些消化酶類藥物及B族維生素即可解決,不必動用抗生素。
維生素 維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維生素在兒童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并非多多益善。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過量可引起毛發枯干、皮疹、瘙癢、厭食、骨痛、頭痛、嘔吐等中毒癥狀;維生素D過量可引起低熱、嘔吐、腹瀉、厭食,甚至軟組織異位骨化、蛋白尿、腎臟損害等癥;維生素C服用過量可引起腹痛、腹瀉等癥及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癥等。為此,營養學家強調,補充維生素以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為最佳選擇。
球蛋白 丙種球蛋白不能降低感冒
從理論上講,血液中lgG(免疫球蛋白G)的濃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與人體抵御感染的能力有關,所以一些家長把預防感冒的希望寄托在“丙種球蛋白”上,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丙種球蛋白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簡寫為lgG),而感冒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種類多且經常變化,而丙種球蛋白所含的抗體不僅有限,而且缺乏特異性;并且健康兒童大多數體內血液中lgG水平正常,所以注射丙種球蛋白并不能降低感冒的發病率。
中藥 中藥對寶寶同樣有害
有個別家長過分夸大西藥的毒副作用,只愿意給孩子吃中藥,卻沒想到有時會延誤病程和副作用。中藥無害嗎?專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中藥對寶寶也有害。中藥既然是藥,必然也有副作用。如父母經常給寶寶用的至寶錠可出現類似急性汞中毒的癥狀,服用云南白藥導致過敏,濫服人參引起抽風、昏迷。
對待中藥要像對待西藥一樣慎重,以免寶寶受害。
喂藥 喂藥方法不正確
孩子多數不愿吃藥,有的家長性急,采用捏著孩子鼻子灌藥的辦法,這樣會造成藥嗆入氣管內的危險。正確的方法是將藥匙輕輕放入孩子口中,待孩子將藥咽下后再取出藥匙。對半歲內的小寶寶還可采用滴管喂藥的方法。
喂孩子吃藥確實是個麻煩事兒,尤其是很多中藥氣味苦澀,于是家長就想出辦法不用白開水,而是讓孩子喝飲料送藥。這是非常錯誤的,一些飲料中可能含鐵、鈣等元素,會與中藥發生沉淀,影響藥效。
用藥方法 忽略用藥方法
一般藥瓶標簽上都有詳細的用藥方法。家長如不按說明服藥,往往會“事倍功半”。例如助消化藥、胃動力藥在飯前吃效果明顯好于飯后。在堿性環境下吸收較好的藥物最好飯后服用。不注意有效期,吃了過期的藥,再好的藥也不起作用。又如有些藥須每6小時服一次,有的家長怕麻煩,不愿在半夜叫醒孩子服藥,結果少服一次,藥效大減。
有些藥物服用要求較高,先吃什么后吃什么都有講究,如抗生素和整腸生、媽咪愛等同時服用會使后兩種藥物被殺滅而失效。有些中藥煎煮有講究,如礦物類藥常需先煎,不少芳香類藥需后下。這些都需詳細地詢問醫生或發藥的藥劑師。有的寶寶服藥后出現了副作用,需及時與醫生聯系,否則會發生嚴重后果,家長決不能不好意思問。(本網記者 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