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1日訊 受房地產調控深化的影響,中國地產行業正經歷著整合、分化、金融創新的蛻變,中國未來地產商角色該如何轉化?創新的出路在哪里?上周日,在泉州晉江舉辦的中國地產創新投資交流會上,被譽為中國房地產界的思想家、哲學家的萬通控股的創始人、萬通控股董事局主席馮侖先生,分享了他對中國未來房地產創新模式和地產金融化的獨到見解。
“中國房地產調控近三年后,中國地產界的大佬們更淡定,更不一樣了。”馮侖說,原來大家都叫“開發商”,但是現在卻各有特點。萬科聲稱要做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萬達要做商務不動產公司,潘石屹表示將以銷售為主改為以出租經營為主,萬通則要做專業房地產投資公司。為什么?在馮侖看來,這些都是中國房地產進入青春期的正常表現,而縱觀200多年的房地產發展歷程,就不難看出其背后的創新邏輯。
他說,從世界200年房地產業的發展來看,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出現了三種創新模式。第一個階段是人均GDP為2000~3000美元時,開始城市化,這個時候主要就是“地主+工頭”模式;第二個階段是人均GDP到了8000美元,城市化步入快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產品就是住宅產品,最重要的商業模式是“廠長+資本家”模式,拼的主要是規模、速度和成本,萬科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地產商;而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到2.5萬美元的時候,房地產就開始從青春期步入了青年期,采用的是“導演+制片人”的模式,地產商更像是手藝人,而非出資人。
馮侖補充道,人均GDP在8000美元到1.5萬美元的時候是一個過渡期,是“以售養租”的模式,例如現在萬達的模式,一部分銷售,一部分出租,產品主要是社區型商業、購物中心以及樓下的街鋪。但是人均GDP達到1.5萬美元之后,地產商開始拋棄原來制造業的思維轉型到服務業思維,價值鏈也從制造業變成服務業,房地產業逐步金融化。誠如張藝謀導演“印象劉三姐”,不僅實現了當地旅游資源的充分開發,也讓張藝謀個人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如果你有一塊地,又有錢,能找到一個像張藝謀那樣的開發商來做,回報比自己做還要高,那你為什么還要自己做呢?”
他還表示,中國房地產走了20年,城市化達到了50%左右,正值青春期。目前大部分地產公司仍以住宅類較多,但是現在有一些開始做商務不動產,以售養租,且另有少數用“導演+制片人”模式來做,這些新模式或將引領中國地產的新變革。(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