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創造性指的是個體產生新穎奇特而具有實用價值的觀點或產品的能力。創造性有利于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重大進步,而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意義重大。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關于創造性的看法非常重要,它們會直接影響個體對創造活動的判斷和行為。正確的理解才能引領正確的行為,因此糾正對于創造性的錯誤認識可是十分重要的!小編為您總結了關于創造性的五大常見誤區,快來看看,自己“中招”了沒?
文 | 師保國
對創造性理解的五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神秘化——創造就是靈光乍現的頓悟嗎?
心理學家索耶指出,傳統上人們習慣于把創造性理解為瞬間的靈感乍現,這一靈感的產生比較神秘,它源于無意識并需要通過頓悟得以實現。在我們最近針對443名中小學教師的一次問卷調查中,當被要求根據贊同程度對“創造性的想法是從無意識中神秘出現的”和“創造性來自靈光乍現的頓悟”這兩個觀點進行1-5分的評定時,全體教師分別給出了3.01(標準差為1.14)和3.52(標準差為1.00)的分數,說明他們也相對比較認可創造的神秘性。
幸運的是,當代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已經對無意識、醞釀、頓悟等現象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創造過程雖然有其神秘性,但總體而言是可以被認知的,例如,我們可以將其總結歸納為8個階段,從發現問題、獲得知識、收集相關信息、醞釀,到產生想法、組合想法、選擇最優想法、外化想法。
從這一觀點可以看出,創造并非是一種不可解釋、一蹴而就的神秘過程,它只是包含了大量的日常認知加工過程的更為復雜的一種過程。看似是頃刻降臨的頓悟也是創造者經年累月所掌握的領域知識中許多點點滴滴的組合,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躍,它基于個體長期的辛勤付出,有賴于前人的工作,并得益于團隊的合作,而非神秘不可知的靈光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