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前盡量解決青春期偏差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會變得特別敏感,開始注意自己相貌與身份,渴望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追求獨立與個性,希望掙脫家長的管制,開始在家庭以外尋找自己的歸宿感,深受同伴影響。就像盧梭在《愛彌兒》里所寫的:“現在他既不是一個小孩子,也不是一個大人,而且不能發出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的腔調。”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希望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個人形象,但又往往遭遇成長之痛的困擾。
他們既希望長大,又害怕長大。他們有時認為自己是孩子,有時認為自己是大人,糾結于小孩與大人之間。內心那份未泯的童心,使他們還希望抓住童年的小尾巴;青春期的自尊感,又促使他們在學習和表現方面給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情竇初開的萌動,使他們為了吸引異性的好感做出一些偏激冒險的決定,或者制訂一些短時間內難以企及的目標。
他們幻想自己是有自控力的大人,完全可以實現計劃。當他們最終因自控力不足而放棄計劃,或不能按預定計劃去實現目標時,就會怨天尤人,出現自信危機感,還常常對身邊的親人抱怨和發怒。
美國著名教育專家查普曼指出,不斷增加的推理知識和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伴隨著青少年走向獨立和自我認同,讓他們開始質疑父母的判斷,并且選擇不服從。而青春期出現的偏差如果不在16歲以前解決,以后就很難解決了。
青春期能否順利度過,決定著孩子以后的自我認同和生活質量,也影響著親子關系的質量。根據青春期理論知識和本人應對青春叛逆時期兒子的經驗,我總結出六點建議——
家長要清楚認識到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成長的陣痛期。家長要提前主動學習有關青春期常識,參加針對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輔導班,遇到棘手問題時一定要咨詢家教專家。同時,家長要更細心、更周全地關愛孩子,掌握他們的身心變化情況及需求。
青春期是一個特殊時期,家長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的言行舉止可能會讓你不舒服、不愉快,甚至痛苦和傷心,但家長愛孩子的心不要改變。孩子從聽話乖巧變得叛逆難搞,是對我們是否真愛孩子的最好考驗,也是區別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還是無條件的“試金石”。
面對變化多端、熟悉又陌生的孩子,家長要始終保持冷靜淡定的態度,多思考應對辦法。性格開朗的孩子可能突然間變得不愛說話,一向溫順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暴跳如雷。面對出言不遜其實不知所云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陷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陷阱,不能被孩子的憤怒點燃,而應該積極展開頭腦風暴,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付諸行動。
家長盡量找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學習與交友等方面的情況。家長容易說得多、聽得少,這時尤其要學會聽,交談中要注意鼓勵孩子敞開心扉,既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加深,還可以時時掌握孩子的內心動向,確保把孩子的偏差意識有效地控制在外顯于行之前。一旦發生問題,要耐心了解孩子的看法,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翻舊賬,更不能上綱上線進行人身攻擊。
在征得孩子同意下,家長可以參與孩子學習目標的制訂與實施,承擔監督與督促任務。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先制訂一個可以夠得著的小目標,再慢慢向前推進,讓孩子在實現一個個小目標中獲得自信心與成就感。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合一的力量。父母一定要達成一致和共識,當一位家長與孩子陷入爭執和矛盾中時,的確需要另一位家長作為沖突調停者來化解和調和。父母齊心合力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青春叛逆期,不斷走向成熟。
(作者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學博士,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