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的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工作,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
前不久,上海某商學院舉辦了“學生培養與實習實踐”研討會。許多意見都認為“商學院”應該是引導學生創業創新創造的主戰場。一些學院和教育工作者反思了培養學生的定位,讓商學院的價值回歸,很是可喜。
高等教育系統中專為培養商務人才設置的商學院,它的價值取向應該十分鮮明,那就是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優秀創造性的商界人才,并通過這些人才,創新商業歷史,引領創造新的模式新的價值觀。
來自上海市教委的信息顯示,近3年來上海大學生每年創業人數在700人左右,碩士生以上學歷占七成,其中MBA(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占三成。“211高校”畢業生又是大學生創業主力軍,一般本科院校畢業生創業相對較少,高職高專畢業生更少。究其原因,碩士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比本科生閱歷更多,同時具備比較充分的資源儲備,創業意愿更成熟,計劃更完善。
筆者認為,商學院在培養創業人才中,需要重新認識并深挖細掘。以國外商學院辦學模式和目標來看,更多培養的是已有一定創業或就業之經歷者,學以致用或量身度做,讓社會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鍍金”后脫穎而出。
因此,要積極轉變理念。一段時間以來,大多數商學院的老師和家長有誤區,認為大學階段主要任務是好好學習打下基礎,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創業完全可以等畢業之后再去做。而我們的一些商學院也往往喜好“綜合型”大學辦學模式為追求目標,偏離商業或商業技能為主旨的教育結果,往往使畢業生因無創業之能、創新之技、創作之念失卻優勢,在創業或就業中也找不到方向。
要改變這種狀況,商學院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膽改革創新,引入創業創新創造課程,讓沒有社會實踐的學生,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在創業實訓基地體驗“實戰”甘苦,縮短學生與商業商場商機的距離,為有志于創業的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方法上,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模式,教育引導學生以團隊方式創業,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動作用與特長,跨前一步走向社會走向市場,接受商業競爭的洗禮。當然,我們的課程教育內容決不能停留在“淘寶生意哪家強”的終極目標上,應該分類分層,高、中端人才都有,滿足社會創業的各方面所需。
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盡管是面對2015年大學畢業生嚴峻就業形勢推出的一項舉措,但在進入“大眾創業”的大好時節,無論是休學創業就業體驗人生,還是有了歷練之后重返校園,商學院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培養創業人才的重任,開好每節課,選對好導師,在“指路”方面做得多些、再多些。在不同的“導師”指點下,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市場、了解市場規則,通過性格品質(創新精神)的必備、資金物質(創業硬件)的準備、人脈關系(市場元素)的預備和知識(知識經濟)的儲備,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素養與實戰水平,讓更多的商學院培養的人才成為當代創業者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