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美術學院學習了一學期,也許是熱愛自由的天性使然,萬里越來越不適應。萬里說,他感覺自己并不喜歡這個專業。
“第一年基本沒有專業課程,都是一些基礎課程,英語、計算機等,我感覺自己不適合這種模式,后來提出了退學。”萬里說,“當時被系主任痛批了一頓,說許多人擠破頭想進‘國美’學習,你卻要退學。”
但是,萬里依舊堅持了自己的選擇。退學后,萬里來到南京,那會兒,他感到過迷茫。所幸,在師兄的推薦下,萬里又回到啟蒙恩師莊天明身邊學畫畫。之后,他的狀態慢慢調整過來,重新燃起對繪畫的熱愛。
萬里的啟蒙恩師莊天明,是原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所長,有名的書法家、畫家。萬里讀小學的時候,跟著莊天明學過畫畫,但只是一些繪畫基礎,這次輟學后回到啟蒙恩師身邊,他開始正式拜師學藝。
“我這人比較傳統,拜師學藝的方式比較適合我,首先有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其次,跟美院相比,莊老師的理論更能激發我的創作思路。”談起自己的啟蒙恩師,萬里頗有感觸。
娃娃當模特,探索中西結合新畫法
油畫講究以畫寫實、畫出人物真實的面貌,但萬里又十分喜歡中國傳統的東西,所以他的畫,在以畫寫實描繪人物肖像的同時,又有意地把中國山水作為背景,進行一些融合的探索。萬里的畫室墻壁上還粘貼了打印的宋畫,有山水、有人物。“我不會畫中國畫,粘貼這些宋畫是為了汲取中國畫的元素。”萬里說。
“我畫了我女兒第一張油畫,就覺得她形象很好,一個小青花的背心,頭上扎了一個小髻兒,很有中國傳統兒童的氣質。我就想到利用中國元素的豐富畫面,把孩子的氣質融合進去。在這個基礎上能做到融合,就是一種不一樣的風格的出現。”萬里說,把女兒作為繪畫題材的創作中,得到了莊老師的很多提點,因為中國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探索,更多的是像徐悲鴻、林松年這樣對中國“意象”的探索。
“這種中西結合的探索看似簡單,實則難度很大。”萬里說,因為畫人的時候,原來是有立體感的,一旦加了線條進去,如何融入變成一個統一而不突兀的畫面,很有難度。
為了更好地找到感覺,萬里會看一些宋代名畫,利用其中的元素,把具有東方韻味的東西融入進去。
在探索中,萬里也慢慢找到了融合的技巧。“這樣的探索我會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