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書在陶瓷上作畫
在汕頭市衡山路的王芝文陶瓷微書工作室,記者見到了溫文爾雅的王芝文。他留著一頭富有藝術家氣息的微卷中長發,神態瀟灑,只是臉頰略顯黝黑。“長時間在燈光下創作,臉上的皮膚都是被烤黑的。”王芝文幽默開場。
說起與陶瓷微書結緣,王芝文稱自己“從小就有顆古董的心”。他從小就愛好書法和美術,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對古代經典著作頗有探究的興趣。后來讀了美術專業,上世紀80年代,他畢業后被分配到陶瓷廠負責陶瓷設計。
微書工藝古已有之,但之前多寫于布、絹或紙上,不易保存。能不能將微書寫在陶瓷上呢?王芝文這么想著,也就這么試了。很快,他在陶瓷上寫的字越來越小,小到別人認不出來,于是很有成就感。這還不夠,除了在微書材質上有所創新外,他還在書寫風格上獨樹一幟。“我把微書在陶瓷上寫成畫,使它既是書法,也是繪畫。”王芝文稱。
如今,看王芝文的陶瓷微書作品,遠看是一件造型藝術品,近看是一幅畫,再拿放大鏡細看,才能看出畫里是無數的密密麻麻的漢字,可謂集詩、書、畫、瓷為一體。多年來,王芝文的這種陶瓷微書作品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它們集合了多種中國元素,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王芝文稱。
2014年底,陶瓷微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特殊之處在于,王芝文既是它的創造者,也是它唯一的傳承人。“一個人撐起一項國家非遺”——業界這樣評價王芝文和他的陶瓷微書。專辟展室展出殘缺之作
“選擇這條路,基本就是與寂寞結緣。”王芝文稱,自從開始創作陶瓷微書,他放棄了好多業余愛好,甚至從來沒看過一集電視連續劇。
最初的創作條件非常艱苦,盛夏天氣炎熱,蚊蟲橫飛,又沒有空調,王芝文一般都是打開門窗赤膊上陣。在陶瓷上寫那么小的字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物我兩忘,且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往往結束時才發現,我已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王芝文說。
而陶瓷又不同于其他材質,是要經過燒制才能完成的。每一件陶瓷微書作品都需要經過3次燒制,第一次是燒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后再燒,第三次才是上了顏色后再燒。由于陶瓷燒制有很多不可控性,因此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無數次失敗的嘗試。
王芝文告訴記者,上海世博會舉辦前,他應邀制作一件《三虎圖》的陶瓷微書作品在世博會廣東館展出。8個月過去,《三虎圖》的前兩次燒制都順利完成,可是就在最后一次燒制時,意外發生了,作品出爐時出現了一條小裂縫。“當時簡直是心在滴血!”王芝文說。最后,他只好臨時換了另外一件作品去參展。
如今,這件有裂縫的《三虎圖》被擺放在他的工作室一層“隕”主題展廳里,展廳里除了這件作品,還有其他多件殘缺之作。“陶瓷微書作品就是這樣,往往花了好幾個月做出的東西,就在最后燒制時功虧一簣。”王芝文說,“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陶瓷微書作品才會顯得彌足珍貴。”
王芝文告訴記者,因為載體特殊,相較于一般紙質的書畫作品,陶瓷微書作品則有易保存、可視度高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