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虛空感的心理源頭就此形成,并表現為無法改變現實的旁觀者心態與自我意識的消亡。一個孩子面對成人提出的條框,結局不是順服,就是反抗。能夠在高考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孩子,大部分都有所自我犧牲。沒有人生下來便是虛無主義者。我們都曾有過好奇心,有過對世界的熱愛與生活的渴望。我們在小時候都會察覺對某些事物的興趣,這就是一種對人生意義感知的天性。
譬如我自己,兒時的志向是做一名畫家,也曾學習繪畫多年,但在高中時代,父母以未來賺不了錢、沒有出路為理由,勒令我學習理科。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我選擇了順從。成長中,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都會經由某種形式的強權打壓被不斷駁回。就這樣,生活的主體感逐漸消失,這會令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做任何事情、持有任何觀點,對自己的生活都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就這樣,我們成為別人眼中期望的人,按照既定的規則行事,不做有非議的事,保持受到稱贊的優秀標準,甚至成了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而自己真正的生活,卻仿佛與我們毫無關系,做什么都不會再有情緒上的期待與波瀾,不論怎么行動,最后都是死亡的結局。這怎能不令人絕望,不令人虛無?這種精神閹割的心智培養模式的后果就是,當面對人生必然遭遇的挫折之時,更加脆弱,更容易選擇逃避。
搖滾與美拯救了我的“空心”
對我而言,這場噩夢的誘因是一場外力的變故。這場變故讓我感到世界上所有的關系都是利益輸送,我不再相信道義和真善美的存在而備受打擊。我開始自閉,開始懷疑人生,開始想要消失,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掉頭發。那時,站在六樓陽臺向下望去,浮現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個想法是,如果我走了,那么一切無意義的痛苦都會結束。那片水泥地變得那么親切,那么有吸引力,讓我想飛下去親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