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喜歡在晚上繞著故宮騎自行車,說角樓很美,地下通道的坡度剛剛好的舒適。后來他們又買了電動車,為了在秋天陽光好的時候,帶著籃子去野餐。他們很早之前就搖到了號買了車,卻因為堵車很少開出去。
父母想讓他們攢錢換更大的房子,他們卻更愿意花錢買老式的手搖放映機看電影。陳盈說,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到熱門的“文藝圣地”拍照,營造一種自己是文藝青年的錯覺。閨蜜兩口子衣著普通,老公是典型的理工男打扮,他們不會把放映機和野餐發到朋友圈來讓大家點贊,只有三五個密友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是骨子里的文藝。”
只是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少了,陳盈看到她出身優渥的學生,喜歡攝影,喜歡騎行,卻很少有人寫詩了。“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寫詩這種最廉價的疏解方式不再像80年代一樣,流行于校園。如今倒是打工詩人層出不窮。“到了物質生活這么豐富的今天,精神生活反倒成了奢侈品。”
她看話劇時發現一個現象,通常晚上九點半話劇還沒結束時,有一半人就離開了,一路小跑趕去地鐵,“你能想象他們坐在那里的時候都是坐立不安的。”去年,北京統計局首次發布北京環路的人口數據,有超過一半的常住人口,住在北京五環外。
陳盈決定,把新家采光最好的房間當作書房,9平方米,理應是個主臥。關于這間書房,她曾有過很多設想:客廳可以是美式鄉村風,有蜂蜜色的實木家具和仿古磚;但書房一定要簡約日式或者北歐風,木頭保持原來的顏色,微風把窗簾一吹,看著心靜。
(作者:楊杰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陳盈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