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1:網絡正能量:泥土地里的青春科技夢
去年7月份從廈門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許劍輝來到了福州長樂的文武砂鎮洽嶼村,當一名大學生“村官”。許劍輝依托福建省大學生村官科技網建立了洽嶼村網站,通過網站發布供銷信息,拓寬農村收入渠道;他通過“12396”省農科院技術咨詢熱線,聯系農科院專家提供技術扶持,引入立體養殖技術,有效地降低了養殖戶成本和風險……他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農民朋友。
許劍輝還琢磨著一些方便生產生活的發明。在任“村官”的半年時間里,他就已經提交了25項申請專利,其中有5項獲得了專利證書。這25項申請專利中,有14項是他下村入戶后,結合農村基層生活生產狀況提出的。
本期《網絡正能量》“青春飛揚中國夢”系列訪談邀請了大學生“村官”許劍輝,與東南網(微博)演播廳現場的另外三位嘉賓,一起談談大學生“村官”傳遞出的正能量,并結合大學生擇業就業問題,探討大學生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及農村要如何留住、培養和引進人才的問題。
1.農村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更是我的家
主持人:當初為什么會選擇大學生“村官”,還拒絕了一份年薪20萬元的工作?
許劍輝:剛從大學畢業,自己社會經驗比較欠缺,所以想到農村去。農村是一個大舞臺,每天接觸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我希望在農村能學到今后生活所需要的社會工作經驗。其次我希望通過我自己的努力讓村民的收入增加。我在拒絕企業的時候,他們也很欣賞我的做法,并表示愿意把這份工作邀請延后2年。當我把我的決定跟父母說的時候,立馬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他們希望我能做一個更有擔當的人。
我出生在一個非常平凡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工人,我的母親是普通的家庭婦女。為了我們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我父親在工地里面勞累過度胃出血,我母親也為了照顧我們4個孩子過度操勞在月前病逝。作為從農村一步步走出去的孩子,我深知父母的艱辛和每一條求學之路的坎坷,它教會了我勤勞、樂觀、感恩,農村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更是我的家。
主持人:怎么看待大學生“村官”這個群體?
李楊桔:網上對大學生“村官”的討論很多,許多網友佩服大學生“村官”能夠有這樣的勇氣去基層鍛煉。當然也有人說他們只是把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個過渡期,當作一個跳板。對我個人來說,像劍輝哥這樣毫不猶豫地去做大學生“村官”,為了建設農村,揮灑自己的汗水,在自己最好的年華,把精力花在農村的建設上,非常令人佩服。
主持人: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大學生走入農村、走入基層,您怎么看?
許文興:我們省是2008年開始實施大學生“村官”工程,到現在大概有2700多人。這支“村官”隊伍活躍在我們廣大的農村,為新農村的建設,為農民的致富,為我們黨的農村政策的貫徹和執行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同時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磨煉了他們的意志,也在基層鍛煉過程中,把他們所學到的知識技術,都貢獻給了農村,給農村留下非常好的基礎。他們在農村鍛煉的過程中也在健康地成長。我想這支隊伍經過打造以后,會逐步成為我們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林友照:兩年多來,我到南平從事省派駐村干部工作。每到一個村,當地干部群眾都非常歡迎。他們歡迎有文化、有知識、有能力、有抱負的大學生能夠直接進入農村,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做好服務,做出努力。
農村很缺乏像許劍輝這樣的人才,特別是貧困偏遠山區農村。大學生“村官”來了以后,不僅在觀念上能夠對農村有影響和改變,同時還帶來了技術、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他們對這些基層干部群眾的感情。
2.在幫助農民克服風險的過程中創造了一種效益
主持人:您是怎么把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的?
許劍輝:我從大學到現在,共申請了31項專利,在下村的這大半年我就申請了25項專利,其中有5項獲得審批。
以最近剛申請的“可調式升降漁網”為例,這是在一次聊天中產生的想法。我問水產養殖戶為什么不到外海養海魚,他說,別看漁排在內灣挺牢固,等臺風來了不知道會被打散多少,更別提在外海,浪就更大了。而且長樂年年都有臺風,如果把錢投到外海,基本要打水漂了。那段時間我就一直在想,能否有一種方法可以避開風暴潮。當時正好看了美國《國家地理》的一期節目,提及風暴來臨時很多魚類都往深海潛游,以避過風暴。因為波浪在海面傳播的時候只有很小一部分隨著風浪移動,隨著深度增加,風暴對水的攪動影響減弱,于是我就想是否可以讓養殖設施降到一定的海平面以下以避過臺風。于是我的可調式升降漁網就誕生了。
主持人:怎么看許劍輝的發明專利?
林友照:我想發明創造的根基還是在實踐,如果沒有實踐,也不會發現困難、發現問題,也不會有想解決問題的沖動。農村不管是生產還是老百姓的生活,都需要我們去創新,都需要新的技術、新的發明。這些一旦推廣起來,對于方便群眾,提高生產都很有價值。
許文興:劍輝的這種靈感就來自于當“村官”的過程,因為到了農村他才知道,農村有這方面的需要,對他產生了啟發,那他就在幫助農民克服風險的過程中創造了一種效益。
3.要為大學生“村官”的發展和培養做出計劃
主持人:您在村里面主要負責哪些工作?
許劍輝:負責資料、檔案的整理,起草一些文字材料,并且協辦黨團文體活動。我還在便民中心提供一些政策咨詢、信息收集、課余輔導和電腦維修等服務。基本每天都會在路上聽到村民問:“小許啊,今年農機補貼下來沒啊?”“今年那個醫療保險費怎么做?”很多事情說是小事也不是小事,只要你認真地去做,村民都會記在心里面。
今年我們村通過福建省農科院引進一項立體養殖技術,獲得了“省示范村”的稱號,爭取到了市婦聯30萬元貼息貸款,市電力公司提供了60萬元改變全村電網,這大大改善了我們農村的生產條件。我想今年能開一個好頭,明年會更好。
主持人:你今后愿意去農村發展嗎?
李楊桔:這個還得看具體情況。現在我也不敢打包票說我一定要留在農村。如果我能為農民朋友提供幫助,起到我應有的作用的話,那我還是愿意留下來的。如果我的作用不大,去別的地方反而對社會更有幫助的話,那會考慮轉行。
主持人:您認為農村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林友照:培養和留住人才很重要。首先作為政府,作為管理者來說,要為大學生“村官”的發展和培養做出計劃,要跟蹤,做好服務工作。其次,要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培訓提升,為他們更快更好地發展,提供更大更好的平臺學習交流。第三,大學生在駐村任職過程中,要壓擔子壓任務,使他有更高的目標,更大的追求,促進他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有更多的發明創造,能夠為農村基層群眾做出更好的服務。
4.大學生“村官”要給農村留下些什么
主持人:您接下來的一個計劃是什么呢?
許劍輝:我接下來的計劃主要分兩個。一個是短期計劃,先成立我們洽嶼村的水廠養殖專業合作社,增加村民收益。然后,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開發我們洽嶼村的特色農產品——甘蔗。從長遠目標來看,希望通過我們的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村落的發展。通過我們和科研院校共同搭建的定點實習平臺,進一步發展我們的農產品深加工,利用網絡和電商平臺,把我們的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我的中國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農村夢,希望通過我的努力,提高我們村的物質文化水平,讓村民生活得更幸福。
許文興:農村的夢,大學生的夢,農民的夢,就是要讓農民有城市的夢,農村要過城市的生活。那農村發展靠什么呢?人才。因此大學生要有使命感,要改變農村的面貌,讓城市和農村都能享有同等的幸福指數,人才就會涌向農村。
通過大學生的下派選拔,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到農村去,起到示范作用、導向作用。大學生“村官”的目的不僅僅是到農村去鍛煉幾年,還要給農村留下些什么,為后面到農村的大學生創造更好的發展基礎。通過一輪又一輪大學生的努力,使農村面貌得到改變,使我們的中國夢能夠很快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