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密云太師屯鎮中心小學工作了30多年,真要離開,到密云一小任校長,舍不得的不是一點半點。蔡瑞山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坐了一會兒,決定“凡是看得見的東西一樣都不帶走”。
去到新學校之前,郭建華翻出了多少年沒用過的駕照,還請老公帶她在偏僻人少的小路上開了幾回。但從密云三中輪崗到太師屯鎮中心小學的第一天,老公還是不放心她一個人開25公里的山路,一直送到校門口才回去。
8月25日,北京市教委宣布,新學期北京將大面積、大比例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蔡瑞山和郭建華就是北京首批3000余名輪崗的校長教師中的一員。
輪崗并不新鮮,但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市將本次輪崗定義為落實“雙減”的重要舉措。
“新政策下校長教師流動應該關注的是,要讓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真正惠及到孩子身上,能夠解決學區、學校教育供給中的那些短板和弱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說。
東城區和密云區是本次輪崗的第一批試點區,其中,密云已在全區推行全員輪崗17個年頭。面對“雙減”新賽道,如此大規模的輪崗,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教師編制是去是留?家長、學生是否接受?一切都需要在實踐中給出答案……
需求各不同,真的能匹配?
——交流更精準,“雙匹配”劍指區域高質量教育
“堅持全員輪崗17個年頭,我們對交流輪崗的認識也在深化。”密云區教工委書記張文亮說。
張文亮認為,如果說原先交流輪崗是讓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發揮作用推動整體均衡,那么新一輪交流輪崗則是基于教師需求和學校需求雙向匹配的一輪供給側改革,目標是構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
這在石婷婷身上得到了印證。假期里,原在密云三中工作的石婷婷根據本人職業發展需要提出了輪崗申請,此時恰逢密云巨各莊中學一位數學教師退休,學校出現了數學教師崗位空缺,雙方匹配促成了這次交流輪崗。
然而這種“恰逢”并非真的如此湊巧。“恰逢”背后,是密云區教委列出的兩份詳盡清單:一個是干部教師發展需求清單,一個是學校崗位需求清單。換句話說,即便這位數學教師今年沒有退休,石婷婷也能順利找到交流崗位。
為了讓雙方需求完全納入清單,密云區教委特意成立了研究課題組,將干部交流劃分出發展型交流、合作型交流、項目型交流和優化型交流四種類型,教師交流也分為了城鄉交流、區域內流動和學區、共同體內交流三種形式。
“不同交流形式解決不同問題。”密云區教委主任楊福軍以教師城鄉交流為例說明,“教師城鄉交流細分為發展性交流、兼職交流和學科指導交流。發展性交流推動城鄉教師有序流動,兼職交流調動音體美等特色學科類教師到其他學校開展特色教育活動,豐富學生課后生活,而學科指導交流則讓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在更大范圍發揮引領作用。”
密云三中校長王立敏敏銳地感受到此種交流真正的“玄機”。
“教委的導向很明確,評價一所好學校的質量已經不光看本校學生教得好不好,還要看這所學校能不能為區域教育質量提升發揮更大作用。”王立敏說。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作為密云基礎教育的佼佼者,密云三中應該不會對輪崗太過積極。交流出去的人在區里肯定拔尖,而來的教師很難比本校的人更強。
王立敏坦言,每個新學年,交流輪崗確實會帶給她或多或少的焦慮,“輪崗派出優秀骨干還是一般教師?優秀骨干抽走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會不會滑下來?鄉村學校輪崗來的教師給不給全崗?給的話,輪崗教師帶的班級成績下降,家長不滿意怎么辦?”
但新的導向緩解了焦慮。派骨干、給全崗,擔任校長以來,王立敏一直堅持這兩個“傻”選擇。
來的教師給全崗,讓教師體驗到原汁原味的三中環境。大多數輪崗教師很努力,進步也快。真有成績帶不上去的,密云三中還有強大的教研組,可以幫他們扛起來。離開的教師不脫鉤,教研組活動隨時可以回來參加,要什么資料就給什么資料,學校還會帶上禮物專程去山里看望。
“這叫‘來的不是客,人走茶不涼’。”體會到提振區域教育質量這一新成就感的王立敏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