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式社區
最強師資全程深度陪伴
什么是熱學?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怎么來的?宇宙運行、物質運動的研究是否有規律可循?弘毅學堂物理班本學期的“熱學”課,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竇賢康授課。
“竇校長講得很好,全部板書,用非常簡單的數學推導,把晦澀的公式剖析得很透徹,他引入的物理科學前沿知識對我也很有幫助。”學生陳子言說。
弘毅學堂平均投入近10萬元對每個學生進行培養,教師隊伍結構為“首席教授—教學團隊—科研導師—學業導師(班主任)”,是名副其實的“名師辦班”。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學業導師和科研導師深度陪伴。這兩類導師都由對培養學生有熱情的著名教授、學科帶頭人、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的學者擔任。
在科研導師的課題組,一、二年級同學強調的是基礎性與趣味性;大三后,在課題組里要從事前沿課題研究,至少參與一個獨立課題的全部研究過程,每學期初有開題報告,學期中有小結,學期末有總結,結題時有答辯。不要求一定有重大成果,重在探索的過程。
王樹澤從物理班畢業后,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直博。大三時,王樹澤進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紅星的課題組。徐紅星讓他每天做化學反應實驗,王樹澤不解,“我將來想從事偏物理的科研,做化學合成太無趣了,只用化學方程式算好質量然后重復做就行了。”
徐紅星問他:“你炒過菜嗎,炒菜放鹽嗎?”徐紅星解釋:“納米實驗中,化學技術很重要,樣品的制備處理都要用到化學,就像炒菜要放鹽一樣。”這是王樹澤做跨學科研究的第一課,是一堂生動的萌芽課。
2010年至2017年,弘毅學堂作為本科生院下設的一個辦公室運行,學生學籍在相關學科學院,弘毅學堂辦公室和學院共同負責學生的培養和管理等工作。2016年9月起,弘毅學堂開始按理科試驗班大類招生,學生學籍歸口弘毅學堂,并開始探索跨學院大理科培養模式以及以梅園為基地的書院式學術社區建設。
“我們培養的人才將來什么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以外的東西。”石兢認為,學院與書院好比學生的父親和母親,優秀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會相互補位,共同發展。
優質師資的全程深度陪伴,不僅傳授了有形的專業知識與科研方法,導師們還以言傳身教影響著學生,以師德師風感召著學生,以民族情懷引領著學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