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起,全國各地高考考生將陸續開始填報高考志愿,一些學校的新校名估計又得讓家長和考生反復琢磨。校名作為一所學校長久的文化符號,往往包含著厚重的歷史內涵,更承載著教育先輩們的教育夢想。高校緣何熱衷更名?更名的背后是什么?
高校更名熱度不減
高校改名近年來方興未艾,盡管社會上對此多有詬病,并有高校因更名引發風波,但高校更名依然熱度不減。
今年年初,教育部網站上發布了“關于2017年度申報設置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的公示”,46所高校入選該份名單,其中包括21所“新設本科學校”、16所“更名大學”、6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和3所“同層次更名”的學校。
在2017年的名單中,位于山東省泰安市的“泰山醫學院”申請更名為“齊魯醫科大學”的消息,引起了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校友們的疑慮,并由此展開了一場“齊魯”之爭。而在之前的2015年4月,“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的消息則引起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海內外校友的反對。長達半年的校名之爭后,2016年1月,“四川醫科大學”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
高校更名不是新鮮事。據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至2015年間,我國有近200所高校更換了校名,其中2012年正式批準的有30所,2013年共有51所,2014年共有36所,2015年共有72所。
不升格,不改名,就沒有學生報名?
廣東警官學院總務處羅榮華告訴半月談記者,高校改名一般存在四種情況:一是升格,職業學院改為學院、學院改為大學或者專科改本科;二是一些獨立院校與母體學校分離更名;三是一些高校為了擺脫某些傳統行業形象改名,如將鋼鐵改為科技;四是擴大地域,比如原本由某城市命名的大學改為省字開頭或者省字頭改為方位命名等。
“因轉設或者經學校師生充分論證進行的更名,無可厚非。”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但更多學校更名有追名逐利的成分,一些學校希望通過更名來提高身價、地位、層次等,更名的背后,有很大程度的功利考量。
“一些學校可能暫時不具備物質條件、環境條件以及住宿條件,但也要想盡辦法把名氣提升起來。”遼寧一位大學副教授說,提升名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改名,把學院改成大學,把職業技術學校改成學院,那么層次就不一樣了,招的人也不一樣了。
“高校生源競爭激烈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不往上升格,不改名,沒有學生報名。”該副教授認為,現在高校生源越來越少,競爭呈白熱化狀態,對于主要靠學生交學費,國家按學生數給補助的非部屬高校而言,如果沒有生源,學校怎么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