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水平人才是關鍵
發展人工智能需要人才,縱觀目前國內的人工智能教育,頂尖人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體系不完善是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三大瓶頸。
日前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正在逐步解決上述問題。按照計劃,國家將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
計劃作為一份綱領性文件體現了國家對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重視。對于細化落實,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志華建議,如果能夠借鑒美國高水平大學的做法,研究生招生名額根據學校導師水平、條件保障能力以及學生的意愿來雙向決定,而不是簡單地由管理機構設定限額,會更有助于促進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目前,國內還未開設專門的“人工智能”學科專業,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今年初,南京大學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主持學院工作的周志華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主要是由于目前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
此前業界流傳一組數據,世界43%的人工智能論文產自中國。但中國與美國之間仍存在相當差距,其中一個體現就是中國高端人才儲備匱乏。
“最重要的是加強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周志華認為,人工智能行業從新技術發明到產業應用之間的路程很短,產學研靠得很近。與一般軟件開發需要大批程序員合作、比較強調“集體主義”不同,人工智能行業“個人英雄主義”更明顯,一位高水平專家可能解決幾十位普通從業人員都解決不了的問題,真的是有多好的“智能人工”才會有多好的“人工智能”。
“現在已經進入了全球爭搶人工智能專家的年代,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造血作用極為重要,這個行業里面造血能力的差別將直接導致核心競爭力的差別。”周志華強調說。
對此,余凱也深有同感。2012年回國,他曾在百度負責成立人工智能團隊,當時最大困難就是招不到專業人才,很多只能是招進來之后再培養。因此余凱建議,國家應加強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引進,聚焦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類腦計算等前沿方向,強化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算法攻關和關鍵工程技術實現,打造我國人工智能技術領先地位。
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政策相繼發布,一方面促進人才培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吸引頂尖人才來華發展。顏水成認為,國家對人工智能的重視對于吸引人工智能方面的頂級學者歸國,以及企業領軍人物歸國帶領人工智能研發,有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