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給”將帶來一流大學新氣象
這兩年的全國兩會,來自高校的代表很關注一個話題——高校人才流動。中西部高校更有“切膚之痛”,因為一流師資、一流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為“挖人才熱”降溫,王樹國建議:“我們的高校評價方式要進一步完善,避免引起高校過分關注某些人才指標。”
王樹國認為,對于大學的評價要以貢獻論英雄,以產出論英雄,同時也要關注投入產出比。
西安交通大學正是總結了之前資源分配方式的一些經驗,自2016年起,在不同學院的資金分配上,實行了“后配給”制度。
“在此之前,各學院的經費需要每年提前向學校申報預算,再由學校進行論證來確定,學院按照論證后的計劃實施。但‘后配給’制度則是學校根據各學院上一年的工作業績增量,以及各學科與國內兄弟高校學科的增量對比,下撥相應的經費到學院,這筆錢完全由學院自主支配。”王樹國說,這一制度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引導各學院不再專注于每年可以得到多少經費,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將本職工作做好。
“每個學校的學科基礎不同,發展條件也有差異,因此很難用一個標準衡量,這是我們評估體系所遇到的最大難題。”王樹國說,而“后配給”制度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文科類大學可以講他們在人文社科領域的貢獻,理工類高??梢灾v他們在理工領域的貢獻,只要講出來,就能獲得相應的資源。”
“是英雄是草包,戰場上見。”在王樹國看來,如果在高校之間施行“后配給”制度,能引導高校將主要精力放在適合自身發展的內涵建設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挖人才熱”降溫。“按照投入產出比,就有可能會出現雖然沒有院士,但是做出了院士級別的成果,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和資源配給。這會讓大家更理性地看待‘帽子’,也會引導大家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