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根本初心,強化新時代教師隊伍的素質能力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意見》指出,“人民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實抓緊抓好。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為人民提供更加優質教育、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前提,要認真落實《意見》精神,努力為人民培養越來越多的好老師。
鋪好品行底色。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師。要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教師不僅要成為經師、學問之師,更要成為人師、品行之師。要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四個自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廣大教師熱愛祖國、奉獻人民。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加強師德教育,強化師德考評,嚴格師德懲處,對違反師德行為堅持零容忍。發掘師德典型,講好師德故事,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奠實專業素養。啟動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加大師范教育投入力度,辦好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改革招生制度,選拔有志于從教的優秀學生進入師范專業,提高師范生生源質量。創新培養模式,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推進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分類培養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高素質善保教幼兒園教師、高素質雙師型職教教師、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統籌推進國培項目,分級分層分類開展大中小幼職特教師培訓。強化校本教研,發揮教學名師示范帶動作用,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補強鄉村弱項。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倒排工期、跑表計時。加強培養補充,鼓勵地方加大本土化鄉村教師培養力度,擴大特崗計劃實施規模。加強培訓提升,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編制配備向鄉村小規模學校傾斜。推進交流輪崗,深化“縣管校聘”改革,引導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流動。實施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鼓勵提標擴面。加大周轉房建設力度,讓鄉村教師住有所居。關愛鄉村青年教師,穩定鄉村青年教師隊伍。
四、堅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優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治理生態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意見》指出,要“深化改革”,“抓住關鍵環節,優化頂層設計,推動實踐探索,破解發展瓶頸”。要認真落實《意見》精神,持續推進改革,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破解管理障礙。聚焦管理頑疾,實施破解之策。創新和規范中小學教師編制配備,加大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省級統籌、市域調劑、以縣為主,動態調配。完善準入和退出制度,深化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學教師入職學歷標準。深化職稱制度改革,適當提高中小學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在中職學校設立正高級職稱,將職稱評審權下放至高校,讓教師職業發展通道更寬廣、更通暢。深化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和師德要求,努力扭轉中小學單純以升學率和學生考試成績評價教師的傾向,努力扭轉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書育人、靜心研究學術。
提高地位待遇。增強獲得感,提升榮譽感。明確教師的特別重要地位,提升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建立體現增加知識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完善榮譽制度,深入做好教學名師、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教書育人楷模等評選推選活動。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突出教師主體地位,保障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民主權利。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完善學校、個人、政府合理分擔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機制。
加強經費保障。強化經費保障,確保改革成效。各級政府要將教師隊伍建設改革作為教育財政的重點投入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機制。優化經費投入結構,優先支持教師隊伍建設最薄弱、最緊迫的領域。加大師范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投入教師隊伍建設的積極性。制定嚴格的經費監管制度,規范經費使用,加強經費管理,確保資金使用效益。(本文刊發于《求是》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