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老師聲音
大多表示支持
關心如何落到實處
對于“減負20條”,不少家長對此點贊,但也有人擔心是否能起到減負實效。“減負當然對孩子好,減少了他們的壓力,可作業少也擔心成績難保證。”市民韓女士說,她家孩子小學五年級,每天作業要做到晚上10點,周末還要補課,“我每天都要檢查孩子作業,不檢查的話,光從老師那兒難以具體了解孩子學習情況,畢竟學生那么多。”她說:“學校減負作業少了,但如果只在學校上課學習成績就會差一截,就更難進好學校了。”
成都某小學教師唐老師也認為如果不解決好升學問題,減負很難落到實處。“學校作業減少并不意味著家長就不會給孩子布置作業,現在社會上優秀教育資源不足,而家長又都希望孩子進入好學校。”對于分層布置作業,唐老師說:“如果按照孩子的學習能力布置作業,其實相當于暗示了學生成績的優劣,反而打擊孩子自信,家長也不會愿意,誰都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差一些。我一般會給學生統一布置基礎性作業,然后在家長群里會提供一些難度更大的選做題,告訴家長孩子學有余力可以做,但不屬于作業。”唐老師表示,她感覺“減負”應當從心理減壓著手。“學習過程中肯定需要面對困難,我們學校和家長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直面困難,不是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現在孩子們的負擔,課業多是一個層面,但很多也來自社會環境。比如學校不公布考試排名,有的家長不在意,但有的家長卻會選擇在校外參加測試證明自己孩子的能力。”
專家建議
需改革現行考試評價
和升學機制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義務教育研究所所長何立新認為,成都“減負20條”肯定是具有積極作用的。“這次的政策規定了很多具體的數字,比如學生的到校時間、完成作業時間和每天睡眠時間等,這些量化規定是一個亮點,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何立新說:“比如完成作業量的時間,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其學習能力和習慣等各因素決定了完成同等作業量的時間也有差異,因此在執行時應靈活考量,切忌一刀切。”
此外,何立新還認為,要真正實現“校內減負,校外不增負”,還需改革現行考試評價和升學機制、變革教育質量觀。“只有學校不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升學機制中不看重奧數之類的比賽成績,學生才敢把時間投入到想參加的學習活動中,而不是投入到繁多的機械作業和補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