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面臨四大變化
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我們應該有如下基本判斷:
第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整體上進入世界中上水平,開始進入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第一方陣。
第二,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與國際高等教育最新發展的潮流包括發展理念、發展標準等同頻共振。從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一直關注質量,我們關注點主要在發展規模,當時我們與發達國家不同步。現在全世界高等教育最核心的關鍵詞是——質量。我們提出的內涵式發展的核心也是質量。世界上高等教育發展的最新理念是“學生中心”,我們也提出了“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中國高等教育無論是在院校評估還是在專業認證中,“學生中心”的理念開始成為共識。在高等教育主流理念上,我們開始與國際同頻共振在同一個頻道上。
第三,中國高等教育與世界高等教育從整體上來說是追趕與超越、借鑒與自主、跟跑與領跑交織交融,有落后的,有跟跑的,個別還有領跑的。比如在創新創業教育,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即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等方面開始領跑。
第四,世界高等教育開始認真傾聽中國聲音、融入中國元素。我們已經開始走出國門,用中國標準評估、認證世界高水平大學。今年6月,我們到美國參加《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大會。高等教育“富人俱樂部”開始認真傾聽中國的理念、中國的經驗,認為中國的經驗應當作為今后認證標準的重要內容。
從總體上看,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以下四個大的變化:
第一是地位和作用有了變化。之前,我們強調更多的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支撐作用,現在我們要強調高等教育支撐和引領作用并重,而且引領的分量要加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想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紅利、最重要的牽引力就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發揮好這種作用。
第二是發展階段有了變化。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后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迅速邁進。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進入大眾化時期,毛入學率達到15%。15年后的今天接近45%,再過兩到三年將超過50%。毛入學率50%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的一個新階段——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將完成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的轉變。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意味著高等教育開始成為其國民的基本需求,高等教育開始成為國民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
第三是類型結構有了變化。當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到高級階段,引領國家發展的一定是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單一的“同構化”高等教育。不同類型的學校都可以成為國家隊,在人才培養方面尤其如此。
第四是環境坐標格局有了變化。我們的舞臺是世界舞臺,我們的坐標是國際坐標,我們的格局是全球格局。因此我們不僅要參與國際競爭,我們還要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治理,參與高等教育標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