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學習APP“變味”
學習類APP捆綁上學校作業,讓家長們亦喜亦憂:省時省力、事半功倍,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是好,但APP里五花八門的“附加物”使學習變了味,難免讓孩子們初心不保。
多款學習類APP含充值服務。沈陽市民王女士最近就很糾結,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下載了“某某作業網”學習英語。自從用了這個APP,原本對英語“不感冒”的女兒學習熱情提高了,口語能力也有所提高,這令“80后”的她頗為驚喜。
不過,欣喜之余她漸漸發現,這個APP之所以吸力如此之大,是因為其游戲的外殼、學豆的獎勵機制(學豆可以換獎品),還有各種學霸榜單排名。“班里的同學都在比排名、賺學豆,有同學為了賺學豆花錢充了VIP,還有作弊刷學豆的。”女兒的話讓王女士大跌眼鏡。
王女士在朋友圈抱怨:“學習APP里bug多”,結果引來很多家長留言。“APP里的游戲成分過多,孩子很容易上癮、產生依賴,而且內置不少充值服務,顯然脫離了教育的主題。”一位家長留言道。
武漢市民葉女士說:“我兒子每天在APP上學習時偷偷玩游戲,現在他都有網癮了。”
一些APP提供的答案不完整,還有錯誤。廣州市某中學的一名班主任表示,自己曾多次提醒學生和家長,不要過分依賴在線學習APP。“我常常和學生說,有問題就來問老師。我也下過幾款APP,上面很多答案都是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應該說,在線學習軟件現在發展還不成熟,只能作為學習的補充,而不是單純獲取作業答案的途徑。”
一些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習類APP竟暗藏“小黃文”“葷段子”。一個名為“作業幫”的知名學習類APP,在其頁面上曾有一個讓億萬小用戶趨之若鶩的“同學圈”,但如今已變成了一紙公告:
“百密可能有一疏,但一疏也不能容忍。……我們決定停止同學圈的更新和瀏覽服務,并對內容系統做全面的審查和升級。”
從8月至今,這則公告一直就這樣掛著。其“黑板報”的跟帖評論功能則直到11月才關閉。
據了解,8月以前,“作業幫”曾是一個紅透中小學生圈子的火爆社交平臺,參與互動的用戶,年齡最大的上高三,最小的才上小學二年級。
當時,網名為“小迪”的用戶將《暴走漫畫》拍照上傳“作業幫”,稱“每蓋10樓(回復或跟帖)就更新一張”。注冊資料顯示,“小迪”為女生,是西雙版納某小學二年級學生。在其已上傳的10多張圖片中,大多包含“涉黃”內容。
家住武漢武昌的小嵐今年上三年級,過去經常使用“作業幫”等學習軟件。小嵐的媽媽很擔憂:“孩子合理使用學習軟件,家長沒理由禁止,可孩子因此接觸到這些不良信息,我們卻沒辦法控制。”
與“作業幫”類似,“阿凡題”“猿題庫”“互動作業”“寒假作業”等多個學習類APP也陸續爆出多個專題、欄目中含色情、性暗示意味濃重的內容,甚至還爆出后臺教學生寫“小黃文”解壓等亂象。
學習類“我要當學霸”APP的“學生圈”,盡管目前已經打不開,但一度有50多個圈子可供選擇,如“小學自拍交友”“暗戀心事房”“異地零距離”等,不少板塊都被標注了“推薦”字樣。在其中一個名為“美麗女生館”的推薦板塊內,曾有用戶連續發表了多張聊天截圖,對話內容涉黃,但竟然有多人參與了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