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高中校園已經是00后的世界。他們幾乎和互聯網共同成長,從小受到多元文化的浸染和沖擊。對他們而言,“德育”兩個字似乎顯得有些老套。
如何給這批被稱作“互聯網原住民”的高中生樹立理想信念,奠定人生基調?日前,一場上海市推進高中德育工作創新研討會在徐匯中學舉行,滬上多所高中負責人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探討。
用“互聯網思維”做德育
用民立中學副校長姚偉國的話說,上好今天的德育課,要用上一些“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要做到“用戶至上”,重視學生的體驗。在民立中學,校園十大歌手、鋼琴秀、閃亮拍檔、文藝節匯演等活動,鼓勵盡可能多的學生在各類文藝匯演中發揮自己的特長,不求名次,只求在活動中獲得對自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要實現“體驗為王”,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老師們對傳統的活動進行“微創新”,在傳統的社會考察中增加“路線設計、微課題研究、自主調查、成果分享”等環節;在學農過程中增加“農作物知識講座、三農知識競賽、走進三農調查”等內容;原先的社區志愿活動則增加為老人上微課、收集口述歷史等板塊,拓展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以活動育人”的目的。
“活動育人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活動,更對學生精神追求、態度選擇、團隊合作、社會交往等關鍵能力產生巨大影響。”姚偉國說。
創造“全媒體”體驗環境
在長征中學,有一條入選上海市中小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大校園新景觀的“長征路”,移步換景,引領學生走進烽火歲月。然而,校長李少保介紹,學校的德育探索并未就此止步。隨著“媒介素養培育”特色高中實驗項目的開展,從本學期起,這條“長征路”生長出全媒體的翅膀——路上各“景點”設置了二維碼,學生用智能終端掃碼進入即可學習了解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等歷史知識,在音樂、聲光、動畫中,圖文并茂地了解長征歷史。暑假期間,長征中學在連續第11年的師生“重走長征路”活動中,利用電臺廣播平臺,讓學生在和全國各地的聽眾互動中,產生前所未有的獲得感。李少保介紹,如今,學校又在著手開發一系列長征主題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跨時空的體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