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區分類評價
1.根據評估結果,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按地區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具有較強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的地區,包括7個省份,其中東部有4個省份,占一半以上;第二類為具有基本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的地區,其中東部5個省份,中部3個省份,西部4個省份;第三類為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較弱的地區,大部分集中在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面臨挑戰的地區,其東部有2個省份,中西部有10個省份。
區域間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發展不均衡,總體呈現東強西弱的分布,顯示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地方經濟產業的相關度。東部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總體較強,80%以上的省份處于第一、二類地區,但是有2個省份處于第三類地區;中部各省份在三類地區中分布相對比較平均;西部90%以上省份處于第二、三類地區,僅1個省份處于第一類地區。
2.基本辦學能力為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奠定重要基礎。各地高等職業院校的經費投入、辦學資源和教師隊伍得到優化,總體水平較高,部分存在短板。各級政府對公辦院校不斷增加財政投入,54%的公辦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超過1.2萬元,但部分地區仍然面臨嚴峻挑戰。民辦院校財政經費支持力度普遍偏弱,上海、重慶等省市對民辦院校的專項投入和支持成為亮點。
生均教學儀器設備資源條件較好與教學辦公用房面積不足同時存在,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超過4000元的院校比例超過92%,個別省份30%以上院校生均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面積未達到教育部的最低合格標準。85%的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高于50%,但教師數量跟不上規模發展要求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3.專業發展能力正在成為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撐。各地院校圍繞適應經濟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開設專業,60%的專業點對應地方支柱產業,這些專業點的在校生達到546萬人。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成為構建企業兼職教師機制和提升兼職教師授課質量的重要舉措,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四川等省半數院校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超過90萬元,全國70%的院校兼職教師每節課報酬超過30元。46%的院校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高于30萬元,反映了高等職業院校借企業之力更新實踐教學設備的水平。
各地推動高等職業院校開展專業建設,提升課程教學與校企合作水平,區域差異相對較小,提升課程與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是下一步重點。部分省份半數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校期間的企業實習時間達到180天,二年級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比例接近20%,影響了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4.服務貢獻能力是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體現。第一類地區的技術服務與培訓能力突出,橫向服務到款額、縱向服務到款額超過100萬元的院校比例分別為29%、22%,明顯高出第二、三類地區;223所院校培訓服務到款額超過100萬元,占全國超100萬元院校總數的51%。
地市級院校注重為當地政府提供服務,發揮地方智力與技術支持作用,261所院校的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高于20萬元,占比70%,高于院校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正在成為一大亮點。
畢業生直接就業率高,近九成院校直接就業率超過80%。東部地區畢業生在中小微企業就業、中西部地區畢業生留在當地就業,成為高等職業院校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特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