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區分類評價
1.根據評估結果,全國31個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具有較強綜合辦學實力的地區;第二類為具備基本辦學能力的地區;第三類為辦學能力相對較弱的地區。
全國31個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存在差異,顯現“東強西弱”特征。東部11個省份,6個在第一類,4個在第二類,1個在第三類;中部8個省份,有5個在第二類,3個在第三類;西部12個省份,有1個在第一類,6個在第二類,5個在第三類。
2.基本條件存在明顯差異。一是財政經費投入差異巨大,第一類地區優勢較為明顯,第二、三類地區相對偏弱;二是儀器設備和教學行政等用房面積也存在差異,第三類地區中部分省份這兩項指標達標率相對較低,需要加大改善力度;三是第一類地區工位數相對充足,第二、三類地區工位數相對不足;四是教師資源不足和過剩的現象同時存在。
3.專業教學關注產業發展要求。一是專業設置注重兼顧產業發展和民生需求,如第一類地區廣泛開設了電子商務、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第二類地區廣泛開設了機電技術應用和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和民生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廣泛開展校企合作,江蘇、重慶、湖北、貴州等地已有四成以上學校搬進了超過15萬元的企業設備;三是頂崗實習成為專業對接產業的重要手段,但部分省份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時間過長,對新常態下如何提高課程設置的內涵和質量形成挑戰。
4.學生發展面臨兩難選擇。三年鞏固率體現學生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認可與選擇,但部分地區學生流失問題需要關注。直接升學率和直接就業率反映學生對職業發展的選擇。目前,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都存在直接升學率高的現象,可能對就業導向形成挑戰。獲取職業資格證書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具有的就業能力,是職業學校專業教學的組成部分,但是有些地區學校獲證率仍然不高,行業企業頒發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普遍不高。
三、主要問題
1.部分學校辦學條件不達標。對照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中等職業學校辦學基本條件整體達標率依然較低,能夠同時滿足“在校生數不低于1200人”等6項指標的學校只占16.1%,“在校生數”、“專任教師”、“生師比”3個指標同時達標的學校也僅占41.8%。
2.部分學校師資問題是發展瓶頸。專任教師短缺,數量不足60人的學校占有一定的比例;部分專業點沒有專任教師;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專任教師中專業教師比例偏低,“雙師型”教師比例不足30%的學校占比54%;企業兼職教師數量不足,34.2%的中等職業學校兼職教師數很少。
3.部分地方經費投入不足。大部分省份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標準,但存在標準不落地問題,部分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年生均財政撥款不足1萬元,其中還有一些在4000元以下;各地經費投入差距很大;民辦中等職業學校經費投入過低,在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中,大部分除學生津貼以外幾乎無財政撥款;部分國有企業舉辦的職業學校面臨經費投入困難,也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