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夏丏尊、葉圣陶合著我國第一部語文教育小說《文心》
《文心》是夏丏尊和葉圣陶傾力合著的我國第一部語文教育小說,展示了1931年秋到1934年夏,H市某初中某班三年的學習生活。該書問世后反響極大,15年國內再版22次,海外翻印本有30種以上。《文心》不僅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有益的參考書,也是家長正確指導孩子讀書學習的好書。時隔80多年,《文心》的教育意義依然不泯,給我們很多啟示。
搭建“小小書柜”
好讀書,讀好書,是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但是,書海浩瀚,魚龍混雜,選擇不慎,必然貽誤孩子大好時光。《文心》通過周樂華的爸爸周枚叔幫助張大文建小小書柜的故事,指明選擇課外讀物的原則,并提示家長:為孩子規劃課外讀物,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是關乎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大事。
第五章《小小書柜》講的是:剛剛上初一的周樂華和張大文是好朋友,也是親戚。中秋夜,大文母親請樂華一家來團聚。晚飯過后,曾經做過中學教員的在銀行謀職的樂華父親,看到大文屋中雜亂地堆著各種書籍,應大文母親之求,幫助大文建了一個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小小書柜。
枚叔搭建小小書柜的原則是:經濟、有序、適時。“經濟”,指既要適量又要有益,因為學生閑暇時間有限,多而無當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又因為“亂讀不但無益,而且有害”,所以要選擇適量的有益的課外讀物。“有序”是指書架搭建要分門類和次序,具體如下:工具書—中外小說故事—中國古詩—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現代資訊。“有序”強調既要尊重孩子的認知規律、思維水平、閱讀心理,又要考慮知識間的聯系。工具書位于首位,因為工具書是自主學習的閱讀工具,是開展課外閱讀的基礎。小說—詩歌—古代文化經典的排序,是顧及學生的閱讀心理和思維發展規律安排的次序。“適時”指既要契合時代的發展,又契合孩子終身發展的需求。
還家庭以“書聲”
很多家長常常抱怨孩子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欣羨西方國家孩子凝視書本的純凈目光。卻很少思考我們的養成教育和西方國家養成教育的區別。我們的家庭教育,家長或者成了課業的監工,或帶著孩子奔走于各種補習班,或者置之不理,鮮有陪伴孩子享受閱讀的。西方國家的養成教育則不同,很多家庭,父母工作再忙,也會在孩子睡覺前動情地給孩子誦讀。孩子在朗朗的讀書聲中長大,自然會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文心》強調了“書聲”陪伴孩子成長之意義,并對“讀”的方法做了形象的解釋。
第十四章《書聲》講的是老師王先生暑假沒回家,在城外山上法華寺里備課、做學問。樂華、大文等同學相約去看他。一進山門,遠遠地就聽到朗朗的讀書聲,讀的是他們學過的文章。而這些學過之后就“丟掉”的文章,再聽老師動情地誦讀,也“熬不住”了,產生了誦讀的沖動。原來,王先生住到法華寺以后,每日從清晨傍晚聽到和尚高低緩急很有規律的誦經受到啟發,于是研究了“讀”的技巧。孩子們在王先生的指導下,“讀”出了文字的美感,深深地陶醉其中。
《文心》強調“讀”要“心、眼、口、耳”并用,這種多感官并用讀書法,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我們知道,漢語有其獨特的音韻美,輕聲、疊詞、疊韻等語音現象,加之長短句、復沓、駢散等手法的運用,造成了錯落有致的韻律。通過這種多感官并用地“讀”,將純正的有聲語言沉入文本,能獲得多方面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語感的好途徑。
還家庭以“書聲”,可使孩子從影視網絡的鼓噪喧囂中解脫出來暢游經典,于煙火墨痕中陶冶情操、涵養性情。書聲,也是一個家庭精神生活的價值取向,也是養成教育的一個良策。
學做“大人和古人”
很多家長困惑于孩子沉迷于通俗小說、動漫、繪本等淺閱讀,很難沉下心來安靜地閱讀古今中外經典。卻不知,孩子不愿意讀經典,是因為經典閱讀障礙比較多,所以,家長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樹立積極的閱讀心理。這方面,《文心》早有見地。
《文心》的第一章《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講的是,周樂華和張大文升入初中的第一天,都覺得國文繁難,文言文與白話文都不好懂,如魯迅先生的《秋夜》、姚鼐的《登泰山記》有很多不懂的內容。晚上向周枚叔請教。枚叔告訴他們,讀不懂這些課文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小學教材的課文,是按照學生的認知程度專門寫編的,所以好懂;中學教材就不一樣了,選文幾乎都是名家名篇,是“古人”和“大人”寫他們自己經驗的文章,初中生年紀還小,讀不懂是正常的。因此,要在閱讀中努力學習大人和古人的經驗。
文章傳達的經驗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面的經驗,是景物的狀況;一種是內部的經驗,是作者對于景物的感想。小孩感到的當然不及大人的復雜。即便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也不如詩人、文人深刻。因此,閱讀過程中要“努力學做大人和古人”,也就是說要努力學習他人的經驗,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如何帶著孩子“學做大人古人”?《文心》有多方面解釋,比如在第三十章《鑒賞座談會》中提出,“要好好地鑒賞預備知識是必要的”。這里啟示家長,在要求孩子閱讀經典之前,應想辦法排除閱讀的心理障礙,可以通過帶孩子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緣起,以及其他種種與這作品有關聯的事件”,幫孩子建構預備知識,使孩子親近作家,產生閱讀的興趣。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就能聯系預備知識,知人論世,想象體味大人和古人的經驗。如此,孩子漸漸地感受到閱讀經典的樂趣。
我們知道,優秀的思維品質是未來人才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文心》的第十三章《觸發》把閱讀境界定為三個層次:理解、鑒賞、觸發。“觸發”是閱讀的最高境界,是在理解鑒賞的基礎上,調動聯想和想象,溝通閱讀與生活,產生全新的感受和體驗的過程,“觸發”的過程就是創新思維生成的過程。
《文心》的第十三章中,父親寫信告訴樂華:“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由閱讀內容,聯想到學習或生活,得到印證、體驗或新的發現,都是觸發。觸發要用新思維,比如樂華從雷陣雨感到暴力的難以持久。
帶動孩子練就“觸發”的功夫,需要家長通過指導“復讀”,即讀過的書反復讀,以深入領會文本的意義,并開掘新意,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創新思維品質。
《文心》中師生之間、父子之間、鄰里之間的故事,無不滲透著夏丏尊、葉圣陶的教育智慧和先進的教育思想,啟示我們做孩子學習的引航者。
?。ㄗ髡邌挝唬耗档そ瓗煼秾W院教師教育學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