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在該學科領域知識和理論體系的建立
當前亞非國家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遷與轉型,其中所蘊含的復雜問題與矛盾以及亞非國家現實政治、經濟格局的多樣性,需要從一個全新的、綜合的、結合傳統文明研究與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理解和認識,尤其是“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互聯互通及構建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為構建“中國的”知識結構、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中國需要在全球知識、思想與觀念領域提供原創性貢獻,這是人文社會科學必須做出的回應與解答。
亞非語言文學學科強調人文基礎研究和知識建構對政策制定的重要影響,為亞非各國現實政治制度提供文化的、歷史的邏輯闡釋。通過亞非區域整體性研究,以一個更為宏大的視角進行群體性關照,從而能夠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制定更有連續性的政策,為亞非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提供共識性整體解決方案,為發展中國家問題協調立場、共同發聲,增加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和話語權做出“中國貢獻”,進而推動中國和亞非其他國家思想的碰撞、價值的對話和文化的融合。這也解釋了緣何世界主要大國都建設有規模和實力可觀的“亞非學院”或“東方學院”,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法國遠東學院、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等。這些高等教育機構在彰顯國家實力、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發揮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亞非語言文學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將全球范圍內的同類院校作為參照的坐標系,探索借鑒部分管理模式、評價體系、激勵機制等,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對西方標準的盲從,在建設過程中逐步探索中國自身的評價體系和標準,真正激發學科自身的活力并推動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
一流學科建設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既要重視學科的學術邏輯,也要重視學科的社會需求邏輯,建設中還需要不斷拓寬籌資渠道,使建設經費的來源更加多元化。如何設立產學研聯動機制,使社會資本注入學科建設,在亞非語言文學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行業需求方面實現良性循環,從而服務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大局,是值得深入思索和探討的命題。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