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主動“轉型升級”,躋身世界舞臺
《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工程教育主動“轉型升級”,變革發展,建成了層次分明、類型多樣、專業齊全、區域匹配的世界最大工程教育供給體系。數據顯示,中國普通高校工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穩居世界首位,數量比緊隨其后的俄羅斯、美國等國高出3-5倍。
報告中特別指出,2016年6月,中國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學位權威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中國工程教育在內涵發展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從國際標準和規則的跟隨者變成參與者、制定者,人才培養質量獲得國際權威機構認可。
2015年,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與俄羅斯聯邦國家公共認證中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和《開展中俄聯合認證的合作協議》,揭開了用中國專家、中國標準、中國模式對國外高等教育進行認證的序幕,標志著中國模式和質量標準開始走向國際舞臺。
通過對2011年-2015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394個專業的數據統計分析顯示,我國工科學生生源穩定,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高級職稱專任教師占比近7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已經超70%;具有工程經歷的青年教師占比上升較快,加強了高校與行業企業聯系。
報告對1000多所高校近5年的教學基本狀態數據、300多個工科專業的自評報告和認證報告,以及《中國制造2025》未來10年工程教育人才需求進行分析比較后認為,目前工科畢業生供給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專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工科畢業生供給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和行業需求,人才培養鏈與國家創新鏈、產業鏈對接有待進一步增強。
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向“應用型大學”的道路上行進
《中國新建本科院校質量報告》是在連續五年發布《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測報告》的基礎上,對新建本科院校辦學質量和轉型發展的首次大檢查、大展示、大交流。
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已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極大地緩解了人民群眾“上大學難”的問題,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奠定了基礎。
“十二五”時期,新建本科院校設置逐漸向中西部、非省會城市傾斜,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有58.7%的新增院校位于非省會城市。到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已廣泛分布于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實現了對196個地級市及計劃單列市的覆蓋,覆蓋率達57.8%,中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占比比2011年增加了2.4個百分點。對于一些地級市甚至縣級市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結束了當地沒有本科教育的歷史。
報告進一步指出,新建本科院校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擎起轉型發展的大旗,立足地方,向應用型的辦學定位轉變。
根據轉型升級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建設了一批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數據顯示,2000年新建本科院校新設本科專業56個,2005年增長到856個,2013年達到1156個。專業建設成果明顯,新建本科的就業率達到89.5%,其中電子封裝技術、房地產經營管理等15種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呈現出“部分院校已具備新型應用型大學的雛形,成為應用型本科的領跑者;更多的院校正在應用型道路上行進,還有一批應用型大學正在萌芽、成長”的繁榮景象,可以說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