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接孩子放學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難題究竟怎么破?
一方面是國家提倡減負,讓學生早放學,另一方面,學校和家長又面臨著種種落實難題,矛盾究竟當如何解決?
其實近年來,已經有不少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來破解難題。
例如,北京、成都等地構建了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上海市公辦小學普遍向家庭看護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課后免費看護服務,青島等地“以學校家委會為主導、學校參與配合”,依托學校的場所和設備開展課后服務工作。
“解決‘三點半難題’還是要讓學校發揮積極作用,多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但是這就要求政策上有傾斜,著重給予老師補貼,提高老師的積極性。”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強調。
顧明遠分析稱,政府給予學校資金支持的同時,也應當讓學校有辦學自主權,“教育也要共享,要讓學校能夠充分挖掘、利用所有社會資源,甚至包括請有特長的家長參與課后活動,不能因為放學早就把孩子推到培訓機構去。”
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還應當讓學生有一部分自主活動的時間,而不是只過“上學——回家”兩點一線的生活,而缺失了與社會接觸的部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并不是只有學校有教育作用,社會也有,教育應當回歸到正常狀態,讓孩子自主參與社會活動,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儲朝暉說。
此外,儲朝暉強調,如果變相的小升初考試依然存在,那么孩子還是被捆綁在了考試和學習成績上,那么就很難真正做到減負。(記者 張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