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創小學生學中醫課有何背景
記者:給小學生開中醫課,浙江是首創,這是什么背景下的舉措?
方劍喬:其實讓小學生學中醫知識這個提議很早就出現了。2011年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提出,要把中醫藥知識,結合到中小學生課本里去。因為中醫藥不單單是醫學知識,還有背后的文化和哲學,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
回顧世界各民族的發展史,歐洲很多民族因為疾病、瘟疫就此滅族,而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延續至今,中醫藥起了不小的作用。西醫到中國才100多年,過去都是中醫藥治病救人,這是中醫藥對民族的貢獻,我們應當對此自豪。
第二個背景是,國家對中醫非常重視,正大力推進。去年國務院頒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2030年前,要把中醫藥普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
中醫藥的中小學讀本,其實全國都在弄,北京、上海都有,但明確成為教材的,浙江是第一家。浙江的速度和決心,和我省對中醫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其實,習總書記很關心中醫,2015年2月參觀西安某社區醫院時表示“我們自己也喜歡看中醫”。
在他的講話中,也常常引用中醫詞匯,如“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上醫治國”等。
中醫的知識小學生看得懂嗎
記者:這本中醫課本是怎么設計的?小學生能看懂嗎?
方劍喬: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36課時,基本每周一課,內容基本上涉及了中醫的每一個面,中醫基礎、保健、運動,飲食、情緒、針灸和推拿的特色療法等。
我看過一些其他省市的中醫藥中小學讀本,有的寫得很深,文字為主,小學生看不懂。我們的課本不一樣,啟動編寫時明確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來寫的。在初稿出來后,我們先找了幾個語文老師來把關用詞(字)的深度,確保學生能讀懂。
另外,課程的內容都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做到知識點到位但不生澀,主要由歷史故事、人物和神話引出來,深入淺出,文字不多。
文末還有“想一想”、“做一做”等,激發學習興趣,是本很有趣很可讀的書。
比如有一章節文末的“想一想”是:《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弱不經風、面色蒼白,你認為她哪個臟器可能出了問題?小明同寢室的同學咳嗽剛治好,不想小明也患上了咳嗽,他就把同學吃剩的中成藥拿來吃,你覺得這種做法對嗎?為什么?
“做一做”如:根據起居有常的原則,給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作息時間的表格,并按照表格規定實施,觀察自己或家人的變化。
這些設計很感性,通過學習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歸納,包括藥物的使用、穴位的刺激,把中醫理論學了,又把古人的智慧學到了。
今年5月,我到杭州高新實驗學校為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講解《中醫藥與健康》,發現孩子們對中醫非常感興趣,問題也生活化,有孩子問我:“媽媽總是給我喝黨參湯,對身體有什么好處嗎?”我回答:黨參是補氣的,你媽媽的做法沒錯,不用人參是因為人參的補勁兒太大,不適合小朋友。
“爸媽老是給我吃薏仁,這是為什么?”我告訴他,中醫來說,薏仁是治濕的、抗癌的,藥食同源,食補比單吃藥好。他說“那我理解了,媽媽為什么這么做。”所謂“藥食同源”這個知識我們教材第一課就會講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