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南京醫科大學傳來消息,該校海外教學醫院在印尼掛牌,這是國內高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的首家教學醫院。記者了解到,南京多所高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走出國門,在輸出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助力國內企業在當地的發展。
短期培訓、“2+2”課程,辦學形式多樣
記者聯系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時,該校通信學院副院長陰法明正帶著6名老師在泰國、柬埔寨進行教學。“這是學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掛牌的短期培訓項目。”該校國際交流處處長曹雪介紹,6名老師將為當地人員培訓光纖通信、移動通信、4G等專業知識,全英文教學行業內最新的技術。
了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緊缺語言方面的人才,南京曉莊學院在印尼印多努沙大學創辦中文系,采取“2+2”辦學模式,學生在印多奴沙大學和曉莊學院各就讀兩年,畢業后將獲得曉莊學院的本科文憑。“華為等大公司每年都在印尼招募懂漢語的當地人,所以學校的辦學對他們非常有吸引力,招生非常受歡迎。”該校介紹。
南京中醫藥大學在“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開展了學歷教育。“本月20日,我們即將前往菲律賓,和一位校友合作,開展中醫從大專到本科、碩士、博士的學歷教育。”該校國際處處長鄭曉紅介紹,而此前,他們和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已均有合作。
大多與國內企業合作,緩解用工難題
江蘇省教育廳國際交流處處長林躍介紹,國內高校到境外辦學,面臨項目、資金等眾多難題,所以從全國范圍來看,真正能夠“走出去”的高校并不多,南京高校則抓住了與企業合作這一契機,巧妙地避開難題,為國內企業在當地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吳元徽老師是學校首批赴贊比亞建立中贊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教育部前年底在有色金屬行業開展職業教育‘走出去’試點,我們學校承擔了中贊職業技術學院南工院機電學院的建設任務。”吳元徽介紹,贊比亞基本還是個農業國家,幾乎沒有自己的工業。在那里,中資企業隨處可見。“在各個企業門口,常見很多人排隊求職,但是他們的技能水平很低,焊工、儀表工等嚴重缺乏專業知識,也看不懂設備上的中文標識,往往憑感覺操作,經常造成設備受損。”
他們和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合作,開設了多門技能培訓課程,去年10月份到今年年初,為該集團培訓了近百人。對于南工院提供的培訓,中國有色礦業集團非常滿意,其下屬的謙比希銅冶煉公司的培訓負責人張興旺說:“原來工廠儀表壞了,要花上萬元從國內請專家來維修,參加培訓后,公司自己的工人就能解決問題了。”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走出去”的項目是和中郵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該公司的通信業務覆蓋國外很多國家,且海外平臺比較成熟。”曹雪介紹,目前接受他們培訓的都是該企業招收來的當地員工。
多所學校醞釀,辦學規模還將擴大
記者了解到,南京高校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辦學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
南工院科技處處長丁龍剛介紹,學校正與中興通訊合作創建“境外合作辦學項目”。他透露,目前正在談的是中興通訊印尼培訓基地,通過課程與企業嫁接,將來東南亞國家使用中興設備的技術人員,都可以在印尼接受南工院—中興通訊混合師資團隊的培訓,獲得中興工程師認證和南工院學歷。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合作學院院長吳寶明介紹,學院正在醞釀“高鐵海外培訓中心”。“我國與國外多個國家簽訂了高鐵建設的合作協議,雅萬高鐵、中老鐵路都正在建設當中,不管是當地的建設項目、還是將來建好后的運營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吳寶明說,該校前年起就布局到海外去辦學,并于去年聯合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成立了“中國東盟軌道交通教育培訓聯盟”,近期和印尼、泰國、老撾等國的學校進行了聯系,“不出意外的話,年底前,合作項目將正式出爐。”
南工院黨委書記吳學敏表示,中國企業在物聯網、通訊等方面逐漸掌握話語權,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高校有責任攜手中國企業將“中國標準”打向國際,為我國產業的國際布局有所貢獻。 (記者 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