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識不足易致心理失衡
資深留學規劃師王麗霞女士表示,從我們接觸到的案例來看,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源于自我認識不足,自我價值感不足,性格內斂,自我封閉造成的。她解釋說,這源于我國存在長期淡化個性強調集體的社會文化,導致所以很多中國學生是不了解自己的,甚至覺得“了解別人多過了解自己”,“要總結自己真的很難”。
加上如果語言能力無法達到正常溝通的水平,無法清晰表達自己,就更加難以獲得外界的有效幫助。因此,學生在出國前必須更多地了解自己。
王麗霞表示,普遍而言,低齡留學生,本科以下的學生的確更容易出現自我認知不清,自我價值感不足,但這并不絕對的,事實上,本科生、研究生也同樣會有以上問題。
其實,隨著留學申請行業的完善,一些機構越來越關注留學生的心理問題,而且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去幫助留學生提升心理素質。比如教育機構會幫助申請人了解現在的“自己”,了解未來想做怎樣的“自己”,再根據現狀和目標的差距,提出學生、家長都能認可的解決方案。
家長應給予更多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王麗霞女士建議,作為家長,無論是孩子出國與否,平時多了解教育心理的知識,了解與孩子良好溝通的方法與技巧都很有必要。一旦發現孩子可能有心理困擾,可以跟尋求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對于孩子要出國的父母,王麗霞建議,出國前一定要與孩子建立好親子關系,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孩子赴海外后,多給予孩子情感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耐心傾聽他們的講述,給予共鳴、鼓勵,與他們一起分析問題,提出意見與建議,讓孩子感到家長的支持與溫暖。一旦父母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孩子在國外遇到難題,就會愿意跟家長溝通,就能得到父母及時的關注,利于問題的解決。但如果父母在出國前不夠了解孩子,或者聽到孩子訴苦,總是抱著講道理、空洞地鼓勵、甚至指責等態度去與孩子溝通,很可能不僅幫不到孩子,還會雪上加霜。
業內人士邢慶華建議,在留學準備期間,最好讓孩子提前感受國外的教學模式,清楚了解在國外將要面臨的生活,而且建議父母一起參與進來。學生要學會傾訴,及時把心中的煩悶“說出來”,可以對父母說,也可以找自己的留學顧問;另外,學生要發展興趣,這樣可以適當轉移注意力,排解學業壓力,還有利于打開交際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