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戰略部署。3月22日教育部負責人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明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實行轉型”。
面臨轉型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1999年以來升本的地方高校。為什么這些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轉型?首先,轉型是國家和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要。傳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端產業轉型,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必由之路。“學術型”高校培養的人才往往無法滿足這種產業轉型的需要。其次,轉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走內涵式、特色化發展道路的迫切需要。轉型發展主要面臨四個難點。
教育思想觀念難轉變。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阻力首先是思想觀念問題。一些學校管理者或教師解不開的心結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學校地位問題。這類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原來專科學校或職業學校升級而來,在他們看來,升本后應該繼續向著更高的碩士點、博士點沖刺才是學校發展的“正道”,擔心轉型為職業教育后學校又回到原來的專科。二是教師地位問題。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傳統高校培養出來的,其個體發展思路亦是以追求學術為主干線,而轉型給教師帶來的要求是偏向實踐的“雙師型”,他們擔心自己成為“技師”而非“學者”。三是專業地位問題。主要是對學校一些傳統優勢學科的擔憂,一旦轉型將可能意味著學校對工科的重視與傾斜,其他傳統優勢學科很有可能逐漸沒落,甚至被取締。
人才培養模式難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實現自身人才培養目標的方法和手段,是塑造學生知識、技能及其他素養的方式。絕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來源于升本后向傳統高校“取經”,培養出來的學生既無學術型的專精,也無應用型的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難,主要是因為它涉及學校人才培養的“筋骨肉”。“筋”就是人才培養方案。每個專業都必須重新制定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方案。“骨”是實踐類教學場所與基地建設。“肉”是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改革。這三個方面都是理論探討容易實際踐行困難的事情。
師資隊伍難轉變。一方面,是因為在本科建設過程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但所求之“才”指的是博士、教授、學者、院士等,而忽視技術、能力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在地方高校迅速擴張過程中,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師都是從一個校門(畢業)進入另一個校門(工作),沒有實踐經歷,這成了影響師資隊伍轉型的障礙。另一方面,學校制度層面缺乏有效引導教師參與企業行業實踐的機制。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難深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學校創新辦學模式,培養應用技術人才的重要路徑。但是,能夠真正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高校不多。雖然高校與企業行業間有共同利益存在,但由于各自在資本投入、風險承擔、價值創造等方面存在不同之處,所以也存在較大的利益訴求的差異。這種差異僅僅依靠高校與企業行業雙方難以得到根本解決,比如需要政府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需要更多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當這些都還缺乏的時候就容易導致眾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實質上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為此,加快轉型發展的現實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引領轉型發展。要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觀念,高校需要多管齊下,極力推進。首先,應開展以“什么是應用技術大學、怎么辦好應用技術大學”為主題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引導大家加深對轉型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克服對應用技術大學的偏見。其次,邀請相關教育主管部門領導、教育專家、行業精英來校指導,幫助拓展視野。也可選派人員赴國內外典型高校考察培訓,即可增長見識,又可建立聯系,為下一步合作打基礎。第三,開展系列相關研究。組織教師科研人員設立課題,對轉型發展進行專題研究,引領學校轉型提升與跨越發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轉型發展。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制定符合應用技術人才成長特點的培養方案。從制度形式上講,應邀請政府部門、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者直接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從內容上講,應重構傳統專業課程體系,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新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傳統目標大不相同,高校不能拘泥于通過傳統課程的傳授來達成培養目標。尤其要重視實踐類教學課程的建設,加強產學合作、產教融合,多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打造雙師教學團隊,助力轉型發展。首先,要從制度建設下手。通過建立“雙師”導向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職務(職稱)評聘制度、科研獎勵制度等,引導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其次,學校要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事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在保證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同時,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第三,以各種形式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優秀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各個環節。
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支撐轉型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首先需要政府在辦學自主權和相關教育法律法規方面的配合,在此基礎上,高校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入手:一是在專業設置上融入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可以直接與行業企業共建共管二級學院或專業集群,這有利于專業與行業企業的對接,從源頭上解決合作難問題;二是校企聯手搭建實踐育人創新平臺,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或科技產業園,既能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又有利于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三是以企業為主共建大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高校購買企業服務,由企業承接相關專業學生的操作訓練、定崗生產、企業管理、畢業設計等,高校按照培養質量付費。如果學生有創新性勞動成果也可以優先賣給合作企業。如此,才能構建比較穩定的校企合作聯盟。(俞國鋒 阮曉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