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提出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使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廣泛深入開展,覆蓋各學段的閱讀服務體系基本完善,“書香校園”建設水平顯著提高,為青少年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習慣打好根基。對標全國、深挖特色,我省也推出系列舉措,推動樂讀善讀在八閩大地蔚然成風。
莆田荔城區新度鎮蒲坂小學幼兒部的孩子在閱讀繪本。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攝
當下,讀書行動已經開展三個月有余。如何在立德樹人、課堂教學改革和學生生命成長的實踐中,認知閱讀的價值,煥發閱讀的魅力,開掘閱讀的潛能?又是怎樣從資源、環境和形態諸方面,為深入推進青少年讀書行動探索可持續、可提升、可輻射的方式、路徑和機制?為此,記者走進校園、教師隊伍、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門尋找答案。
學校
“減”出閱讀時間空間
暑假開啟,“神獸”出籠。
這是“雙減”后的第二個暑假,記者注意到福建中小學生的假期計劃里有一份“清單”別樣醒目,即暑期推薦閱讀書單。不同學校根據教學方案與培育目標,精心制定了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推薦書目,與暑期社會實踐計劃一同發放給學生。
7月1日,暑假第一天。上午10點,福州市鼓樓區安泰新華圖書城剛開門營業,劉湘怡就帶著研學本“沖”了進去。
劉湘怡是漳州市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每年寒暑假,她都會利用住在福州親戚家的一小段時間,對福州市進行不同主題的研學。前不久,她看到新聞報道說福州有家新晉網紅書店,便萌生了做一篇有關城市書店研學報告的想法。
以前,劉湘怡并不喜愛閱讀,也不愛逛書店。自從這學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整本書閱讀PK賽,她對閱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有很多,以學校為主陣地、以科學長效機制為保障推進學生群體閱讀是見效顯著的方法之一。
家長在給幼兒講解繪本。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去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明確提出要閱讀整本書,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要求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今年,《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義務教育學校要將讀書行動納入“雙減”工作,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為學生閱讀創造空間,并在學校課后服務中開設閱讀活動項目。
創設閱讀場景、為學生“減”出閱讀時間空間成為我省各地各校的“集體行動”。不少學校為學生“挖”出閱讀角、開出閱讀課程,還設計了從“單篇”到“整本”再到“一類”的課程體系。
“我第一次知道怎樣把一整本書讀透,也是第一次認識到‘精讀’只是讀透一本書的方法之一。”劉湘怡興致勃勃地和記者分享道,“還有一種閱讀方法叫‘群文閱讀’,就是類似于書店把同一主題的書籍擺放在一起,方便顧客從另外一個角度把書讀透。我就很好奇我參賽的那兩本書會有哪些‘群文朋友’?”
那一天,在安泰新華圖書城兒童文學類別的書架上,劉湘怡不僅找到了學校閱讀比賽時讀過的《中國民間故事》和《歐洲民間故事》,找到收錄她最喜歡的《田螺姑娘》和《搜神后記》,還翻閱了世界不同地域的童話故事和風格迥異的民間故事。安泰新華圖書城內的馬鞍墻書架、油紙傘服務臺……她把福州特色元素一一記進研學本,還順道去附近福文化書店——福書軒逛了一遍。
“城市書店不僅有好書,還有好‘景’。以后我去別的城市旅行時,也要打卡當地的書店。”一天逛到最后,劉湘怡收獲滿滿。
采訪中記者發現,面對閱讀資源不同的實際情況,城市和鄉村學校正在采取措施對讀書活動進行“因地制宜”地創新。
“我們學校至今已經舉行了18屆閱讀節活動,但是組織一整個年級的學生參加整本書閱讀PK賽尚屬首次。”在漳州,漳州實驗小學組織了整本書閱讀PK賽,“學校要求整個五年級的學生在充分閱讀指定書本的基礎上,由每個參賽班級評選出三名選手組成班級代表隊參加年段線上、線下的閱讀競賽。競賽環節不僅有針對書本內容設計的問題,還有圍繞書中內容設計的開放式題目,讓學生們以演講的方式進行表達。孩子們很喜歡。”漳州實驗小學閱讀節活動負責人說。
山區學校閱讀資源相對匱乏,融合書香教育的特色課后服務成為創新探索。
“我很喜歡學校的課后服務,尤其喜歡在紙扇上寫古詩。”三明市寧化縣連岡小學二年級學生徐佳怡說。該校將閱讀教學和體育、勞動、藝術等課程融合,學生們學會把古詩詞融入健美操,在紙扇、油紙傘等物品上寫詩作畫,體驗了木活字詩文雕刻和印刷,對學校“書香+”課后服務課程喜愛有加。
“把詩教融入日常,我們發現學生變得更開朗,更有禮貌,也更有靈性了,校園的環境和氛圍也都有了很大改變。”老師們說。
社團活動豐富的高校,則借助今年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契機“大手拉小手”,為中小學生提供“悅讀供給”。
家長在圖書館陪伴孩子。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今年4月23日,在福州大學圖書館以“愛在福大·閱讀無垠”為主題的“世界讀書日”活動現場,一群長樂華僑中學教育集團八年級學生和福州民族小學五年級學生受邀而來,與福州大學“三愛讀書社”的同學們共讀《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體驗大學生們精心策劃的閱讀活動。
當天,福州民族小學學生黃霞饒品嘗完蛋糕做的“書”之后,來到一旁的讀書社團,饒有興趣地跟著大學生學習書簽制作。“大學的圖書館真大,藏書真多!在大學里可以讀到這么多書,可以有這么多有趣的讀書活動。我要更加努力學習,將來也進大學讀書。”她興奮地告訴記者。
在連日來記者隨機采訪的10多所小學中,100%的學校有在今年暑假為學生們推薦閱讀書目,一半以上的學校在課后延時服務甚至暑期托管服務時間開設與閱讀相關課程,70%左右的學校平時會將“看書”作為一項回家作業。可見,閱讀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孩子的日常習慣。
教師
“點燈人”在成長
激勵青少年投入讀書活動的意義,在于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而快樂成長的背后,有一群至關重要的“點燈人”——閱讀指導師。
6月25日上午7點30分,莆田荔城區新度鎮蒲坂小學。校長鄭麗晶巡查完全校各班晨讀后,回到辦公室開始備課。這所鄉村小學的學生們每天都會從家里或班級圖書角挑選喜愛的書籍進行晨讀,即使是臨近期末考也并未暫停。
一年以前,學生們可不是這樣。由于大部分家長在外地務工,這所鄉村小學的孩子們依賴于手機、電腦與父母親聯系,極易受當下電子化、碎片式閱讀影響。
“這些孩子逐漸養成愛手機不愛書籍的習慣。”鄭麗晶告訴記者,任校長之后,自己所花的最大心力,就是引導學生們愛上閱讀。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鄉村兒童閱讀有“三缺”:缺優質閱讀資源、缺專業指導教師、缺長效激勵機制。在鄭麗晶看來,近年來政府部門加大力度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不少鄉村學校的圖書資源增量明顯,在當下更急需的是專業的閱讀指導教師。
在任蒲坂小學校長之前,鄭麗晶是莆田市荔城區新度中心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2017年,莆田市在全市1116所中小學校推進“書香校園 智慧閱讀”工作,同時啟動了首屆校園閱讀指導師培訓,鄭麗晶正是參訓者之一。
“我們要在規定時間內從指定目錄當中挑書、出題、參加考核。每一個環節都頗具考驗性。”回想當時,這位擁有20年語文教學經驗的教師依然記憶猶新。“這次培訓讓我收獲頗豐。以前只是覺得閱讀很重要,但是對于全校閱讀工作如何開展,卻沒有經驗和操作思路,培訓之后對這項工作開始有了‘現實感’。”鄭麗晶說。
一年后,鄭麗晶取得了校園初級閱讀指導師證書。緊接著,她又繼續鉆研并取得校園中級閱讀指導師證書。之后的幾年里,她參加市級領讀員培訓,與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學科中心組一起研究學科閱讀,還加入了莆田市“行明”讀書會,與書友們一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暑假開始,家長帶著孩子在圖書館閱讀。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而新度中心小學的全校閱讀實踐也在同步進行。2018年,該校所有年級開設閱讀課,全體語文教師精備一本書,在同年級不同班級進行導讀交流。學校教研中心安排整本書、繪本的教學教研。每周五大課間活動時間,學校還舉行全校經典誦讀,每星期安排兩個班級整班出席進行誦讀展示。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2019年,新度中心小學有3至5個年輕教師開始研修校園閱讀指導師,兩年后,新都鎮所有的小學當中有近50個教師加入研修隊伍。而鄭麗晶也因為工作地點和職務的變化,開始了新的耕耘。
據該市教育局局長彭鯉芳介紹,截至今年4月,該市已培育四期校園初級閱讀指導師411人,中級閱讀指導師70人。150多個中小學校以閱讀指導師為牽頭人,成立學校教師讀書會和家長讀書會。
這一培養校園閱讀指導師的機制,為全省各設區市提供了借鑒。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我省正在研究制定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具體實施方案,在各地各校加強學校閱讀指導隊伍建設方面,我省將強化教師閱讀指導培訓,把閱讀指導能力納入“國培計劃”和地方各級教師培訓,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設立“教師閱讀指導能力培訓”專題,培育更多的“點燈人”。
莆田市秀嶼區梯吳僑臺學校五年級的學生在閱讀角閱讀。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攝
家長
提升孩子的核心素養
“在蝸牛看來,玫瑰樹開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舉動,蝸牛認為在這世上活一輩子最重要的是考慮個人利益。玫瑰樹呢?一開始并沒有思考過活著的意義,到最后它認識到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分享是很幸福的。孩子們,你們愿意當蝸牛還是玫瑰樹?”
6月27日下午6點,福州市煙臺山公園的一處涼亭里,麥頂小學二年(9)班的幾個學生和家長正對《安徒生童話》當中的一篇文章進行熱烈討論。
“我愿意當蝸牛。可是我不想當安徒生筆下的蝸牛。也許一開始我會自私,但是聽了玫瑰樹的話之后,我會改變。”
“我愿意當玫瑰樹。但是我做不到每次有好東西的時候都拿出來分享,怎么辦?”
“我兩個都不愿意當,因為蝸牛自私,可玫瑰樹不愛積極思考。”
……
這樣的親子共讀始于2021年的秋季,在每個星期二下午放學后舉行。通過這樣的形式,兩年下來孩子們已經讀完近百本書,目前已過渡到純文字版本的經典叢書。
“起初只是覺得‘雙減’之后孩子少了很多筆頭作業,課余時間用來運動和閱讀很合適。隨著孩子們閱讀量變大,我越來越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側重提升核心素養。”共讀發起人王女士說。
除開關注考試分數,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等核心素養正逐漸被家長們所重視。
圖書館里孩子們參加閱讀主題活動。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閱讀恰恰就是針對孩子在語文學習中聯想、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能力的培養。親子閱讀是最高質量陪伴孩子的方式,這些核心素養沒法靠家長說教得來,我們不如陪她從書籍中汲取能量。”王女士說。
在福建,抱有王女士同樣想法的家長越來越多。連日來,記者從省內各設區市的圖書館了解到,暑假才剛開始,圖書館已成為家長、孩子們的“避暑勝地”。
“自5月重裝開館以來,每一天都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讀書。進入暑假以來,我們每天上午9點開放次日進館預約的名額,幾小時就被搶光了。”省圖書館工作人員說。
廈門市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去年暑假前我們新增繪本等少兒讀物7萬多冊,結果發現家長、孩子們比預想的還要‘求書若渴’。今年暑假,我們根據調研的情況,將提供更多種類的書籍供家長、孩子們閱讀。”
暑假一開始,福州市內各圖書館、書店成了學生、家長的“避暑勝地”。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隨機采訪中,記者也發現許多家長已經不滿足于簡單陪讀,他們表示:“陪娃閱讀并不簡單。共讀過程中,家長需要正確引導孩子思考、幫助孩子將書的內容進行深挖和拓展,在這些方面希望能得到更專業的指導。”
專家亦指出,閱讀時間碎片化、閱讀目的功利化、閱讀內容淺表化等現狀與學生渴望高品質、高質量、高獲得感的閱讀體驗存在偏差,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多措并舉加強對讀書行動的統領、規劃與實施。
今年4月23日,福建省全民閱讀工作組委會發布2023版《福建省青少年分級閱讀推薦書目》(共180種)和《福建省家庭分級閱讀推薦書目》(共100種)。入選圖書主要以國內近三年出版新書為主,內容健康、題材廣泛、啟發性強,適合青少年和家庭閱讀,開闊視野,形成閱讀知識和閱讀活動的多元化。
讀書行動開展以來,我省各地各校在強化家庭教育指導的過程中,倡導家長開展“每學期為孩子買一本好書,生日送一本好書,進步時獎一本好書,家里為子女提供一張書桌,提供一個安寧的讀書環境”的“五個一”活動。
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圍繞紅色文化、海絲文化、朱子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華僑文化、勞動文化等主題,各地各校均已展開“研學+閱讀”的暑期實踐活動。今年暑假,各地將挖掘具有福建優勢和地域特色的育人元素,規劃設計研學實踐教育主題主線,通過“研學+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底蘊深厚的課程教材中、在參觀名勝古跡的親身體驗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感受中華文化魅力,汲取中華文化精髓,促進“知與行”“動手與動腦”“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未成年人為化名)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文 林熙/圖)